


HF Long Read|在速食的年代,慢慢讀。
「逼婚」的「幕後推手」到底是誰?
社會是頭號嫌疑人,只因這嫌犯對青年人實在太「殘忍」:才剛被推入職場,還未站穩陣腳,便馬不停蹄地拋給我們一個接一個的人生議題;家人似乎也是其中之一,以「一切都是為你考慮」的苦口婆心,在未經當事人的同意下就擅自安排了一場又一場的相親;最後發現自己原來也默默成為了「幫兇」,總是不自覺地環顧身邊同齡人的腳步,成雙成對的同事朋友更顯出自己的孤單落寞,甚至開始懷疑是自身出了問題。
生活前二十年的時間宛如小船緩蕩,但從踏入20歲開始,人生就像搭上了一艘光速飛船,許多人得面對前所未有的「最大動蕩」:事業、婚姻、家庭和孩子,成為了這「飛速發展」的二十年間大家的「To-do list」上極待完成的必選項。
然而,婚姻真的應該成為人生的必選嗎?或是說,真的應該成為從20歲開始就要為之努力的人生目標嗎?在中國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上,面對嘉賓認為「不生孩子是負能量」的觀點,曾採訪過無數人生、寫下無數故事的記者易立競就道出了她的婚姻觀:「婚姻是一個選擇項,而不是人生的必選項,更不是定奪人生成功與否的條件。」她說自己也曾有過被家人逼婚的經歷,她用一個問題讓他們重新陷入思考:「我現在非常幸福。你們到底是想要讓我幸福呢?還是想要我『要一個婚姻』?」
愛情是婚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但婚姻卻絕對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我們在尋覓和追逐的,到底是什麼?
想象的投射和慾望的妥協
在同樣受儒家社會文化價值觀輻射所影響的亞洲地區,「婚姻」成為了影視劇集永恆的討論話題:一方面強調家庭間的孝道、儀式和習俗,一方面重現或突破沿襲至今的女性家庭形象的構建。韓劇《今生是第一次》(이번 생은 처음이라)便細緻地刻畫了這些現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婚姻矛盾。
對於家人而言,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婚前要拜訪雙方父母,但面對的是「一家父親為大」的傳統價值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觀更是要求女性打理一切的家務,甚至催生出「善良兒媳婦病」(為了成為婆家眼中的「理想媳婦」而勉強自己);生孩子更是結婚後的首要任務,而不是婚姻中兩個人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沉重肩膀的一邊承載著婚姻的傳統價值枷鎖,另一邊則承擔著社會對青年人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消費主義愈演愈烈,房價瘋狂攀升,讓年輕世代們拼命工作也無法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只能依附父母的幫助,簽訂「結婚就給你買房」這種以婚姻作為條碼的妥協條例;對於女性而言,「初老剩女」的污名與適婚年齡如影隨形,不僅要承擔被夢想反噬的風險,更要承擔社會對女性必須投身家庭的期望。
在劇集《今生是第一次》中,女主角和男主角是因為房子契約結婚,卻因此道出了婚姻中影響倆人相處的關鍵因素:自我空間。劇中女主非常喜歡英國作家Doris Lessing的小說《十九號房間》(To Room Nineteen)。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擁有模範婚姻的已婚女性在家人不斷對其私人空間咄咄逼人的「侵佔」下,希望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她最終只能在賓館租下了十九號房,作為可以讓自己短暫獨處的地方。然而這個需求卻不被家人所理解,為了不被發現自己心中的安寧角落,女主角更是謊稱自己有外遇,並以此終結了婚姻。

在現實面前,美好的想像和慾望總需要不斷妥協與和解;但改變不是犧牲,幸福也不該全部建立在他人的期望之上。在婚禮上,當時與女主角還是「陌生人」的新郎對著將女兒交付給她的岳母說出了這樣一番話:「結婚是她為了自己而做的決定,任何時候她都會自己選擇好通往幸福的道路,並不是結了婚就要把幸福交給對方。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幸福就已經夠難了;互相不給對方添麻煩,這就很好了。所以在我們這段婚姻中,我能做的是『不妨礙她去做選擇』,而不是『我會讓她幸福的』這種保證。」

+延伸閱讀|年輕人真的無法「吃苦」嗎?為何無法對「孤獨」啟齒?|City of Lights Issue
婚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隔壁房間的陪伴
當韓國的年輕人被稱為「sampo一代」(삼포세대,又稱「三抛世代」),意為放棄約會、結婚和生孩子三件事的同時,日本同樣面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結婚的現狀。雖然面臨著人口老齡化這種高壓問題,然而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影響的當代青年並不願意背上這沉重的包袱。英文週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11年發表的一篇名為 Asia’s lonely hearts的文章中,當中也探討了結婚率下降的現象背後,體現了亞洲女性對於傳統家庭角色不平等的控訴和反抗。
如今,婚姻不再是女性終老的唯一選擇。日本電視台NHK最新的紀錄片《女7人おひとりさま みんなで一緒に暮らしたら》便記錄了七位單身老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她們性格不同,經歷迥異;年齡最大的是83歲,最小的是71歲。她們一起約定好在同一座公寓買了不同層的房子,成為了陪伴和照應彼此的鄰居。

「如果以後我們都沒結婚,不如就一起生活吧!」
你是否也曾聽過閨蜜和你說的這句玩笑?這七位老奶奶將之變成了現實。從2008年開始,她們便用這種方法一起生活,至今已經超過了十年之久。除了擁有各自的公寓,她們還有共同的聚會空間,平時也會一起開茶話會和去不同的地方旅遊;面對逐漸老去和生活自理的現實問題,她們定下了「自立」和「共生」的原則:在保證個人獨立生活快樂的前提下,才給予相互陪伴的溫暖。
她們之中,有人一直是獨身,有人也曾經歷過婚姻;如同婚姻不是每個人的必選項,這種生活方式當然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卻為許多人提供了關於未來生活的新思考:獨身並不一定等於孤單。

如今47歲的中國演員俞飛鴻在面對社會和大眾對於她「為何不結婚」的疑惑和逼問時,曾經淡然地回答到:「婚姻也好,不婚也好,單身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或者說『在一起但不選擇婚姻』這個形式,其實都是一種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有人嚮往婚姻,真的可以舉案齊眉,那當然可以結婚;但若用社會別人的眼光和標準來桎梏自己,認為婚姻是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自己的悲哀。」
+延伸閱讀|「美人遲暮」──年齡使我們焦慮了嗎?
婚姻是給自己的承諾和禮物
對於年輕人而言,有的已經不將婚姻當做愛情裡一定要完成的儀式,有的反而將婚姻當做是給自己的承諾和禮物。最近在日本,「自分婚」(ソロガミー)的模式在日本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來。
許多到達所謂「適婚年齡」但仍然單身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和自己結婚」這種嶄新的婚禮儀式。所有的婚禮程序包括制訂請柬、挑選婚紗或禮服、邀請親朋好友見證以及為自己佩戴上結婚戒指等都與普通的婚禮別無二樣,特別的只是在於:這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婚禮。

+ 延伸閱讀|「姑婆」:從古至今,女性們大概都缺乏了一種彈性
當舉辦「自分婚」的宣誓儀式時,作出承諾的主角也變成了自己:「我會讓自己幸福的!」參與「自分婚」的日本女性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曾經的自己非常沒有自信,也很容易便會否定自己;但慢慢長大後,便有了愛自己的覺悟。」 雖然形式新穎,但即使是在倆個人的婚姻中,追求的難道不應該也是讓自己幸福嗎?如果還沒有遇到那個適合的人,與其任由焦慮蔓延,倒不如想想方法,從獨自生活的過程中找到取悅自己的儀式感開始,學會好好愛自己──畢竟快樂的生活,從來不只一種模樣。
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 HOKK FABRICA
15 March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f Long Read愛情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