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的時候,生活好像總是在他方。」
─《臺北女生》
只不過,我比作者許菁芳早一點,十幾歲就展開了這趟島內遷徙之旅,從求學、初出社會到現在,家鄉隔壁的「臺北」就一直是我的他方。
這個他方教會了我如何快速穿越擁擠的人潮;在複雜的交通網絡裡不迷失自己。心之所嚮皆是「總有一天,臺北會是我的家。」不知不覺間,我也成了《臺北女生》書中,眾多之一的臺北女生。
臺北女生是何許人也?
「臺北女生往往有一個不是臺北的家」,過年過節的時候要短暫停留。我們的包袱,或提或背,也有拖著的,在開往家鄉的車上擠沙丁魚,擠完後,帶著過去時日塑造的都會形象踏進家門。
「臺北女生有能力,無論是經濟或智識上的」,只可惜,現代化城市下暗藏的父權,以及家鄉擺明貢在那的男女不平等,一直想把我們的能力矯正回生育和家庭照護的功能,我們只好努力的行使日常抵抗。
雖說臺北女生懂得保護自己,卻也有軟弱的時候,但不是童話故事中的落難公主,「是不得志的白居易,被一份雞肋般的工作勒得看不見出路,而臺北居大不易」,當年那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社會新鮮人,已然消失,在這份工作當中,看不見當初的夢想,只看見「工作」。
如此的臺北女生,廣義來看,或許可以看成華人社會都會女性的樣子吧,一個個北京女孩、首爾女孩、東京女孩⋯⋯。
不服心情蒼老的都會女性
我們的生活被工作佔據了大半,通勤、上下班、煩惱三餐吃什麼、洗澡睡覺,日子日復一日,有時會覺得「自己像是被地層埋葬起來的恐龍,心情好蒼老」。
生活沒什麼可期待的,於是學習著創造期待給自己,每天挖掘一點享受生活的方法,讀幾頁書、看一部電影、逛逛展覽、活動久坐的筋骨等等。
引用《臺北女生》書中的一段話,送給也是都會女性的你:「始終生活在他方,原來是因為無法活在當下,把盼望當成生活⋯⋯終有一天,生活從他方,來到當下。」
推薦給你:
DESIGN: CHRISTY / HOKK FABRICA
3 Januar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