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石屎森林」的我們,總是把自己活埋在高床軟枕之中,但卻從沒發覺,最好的,其實一直在身邊,等待我們向她招手。就像石板街,她有如可人兒般的美貌,平凡中帶點氣質,站在街角,總會讓人把目光放到她身上,雖身處繁華,卻不落俗套,出於污泥而不染,成為俗世中的清流。
這位可人兒沒人知道她是如何誕生,只知早在1850年她已經存在,是中環最歷史悠久的街道之一,到1858年她被光榮的賜予香港第一任總督砵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之名作為街道之名。陡斜的道路上,鋪滿了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花崗岩石級,看似危險,實是有利於人,方便行人上落之餘,下起滂沱大雨之時,亦有利於雨水沿著兩旁流走,或許每個可人兒能夠吸引人的,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地方。在2009年更被香港政府評定一級歷史建築,再次接受歷史的加冕。
我們對街的認知,車道是必然的存在,而行人永遠走在兩邊,若說春秧街是打破了行人與車輛的界線,那麼石板街便是打破了街的定義。翻看地圖,以前的石板街就只是把山上的荷李活道連接到下方的皇后大道中的行人路,兩旁都是古舊的建築,面前就是廣闊的維多利亞港,給人一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味道。現時石板街已由皇后大道中延伸至現今的干諾道中,但相比往昔,延伸路段缺失了應有的味道,可謂差天共地,幸而山上的部分依舊風韻尤存。
在舊起點皇后大道中,翠綠的大樹在風中搖拽,彷如迎接到來的人,陽光穿過樹梢,灑下溫暖的陽光。天色漸暗,街燈亦慢慢亮起,那簇新的街燈和旁邊的西式建築和石板街形成強烈對比,好一個中西共融的景象。走在這裡,你會對這裡的檔販嘖嘖稱奇,高低不一的石級,簡陋的青色鐵皮屋,裡面裝滿了林林種種的貨物,卻依然可以屹立不倒。
走到中段,是濃厚的老香港情懷,也會發現地下的石板已被沖刷得班駁陸離,人走起來也顯得格外留神。此時看著一群年青人在這興高彩烈地奔跑,想著,百多年來,這裡見證多少成代的成長?亦不禁讓筆者深深的嘆一口氣,歲月不饒人,年輕啊,總是讓人感覺無限好,及後一對情侶在此經過,更是要倒抽一口涼氣。
再往上走,眼前的畫面又是另一番景色,滿滿的西方氣息,那黑沉沉,油漆有點掉落的西式欄杆,掛著不同顏色的編織,還有背後的前中區警署古蹟,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在不遠處有一所紅色的店舖,櫥窗放滿了古早的電視,復古的裝潢,散發著陣陣的英倫味,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其實是一所Salon。不知不覺地,我們已經走到路的盡頭。
晚霞下的石板街,尤如詩人白居易【琵琶行】那句「猶抱琵琶半遮面」,嬌羞之態盡現,這可人兒雖已年屆過百,歷經滄海桑田,卻無損其風華。只是或許終有一天,她也會敵不過時代的巨輪,離我們而去。
PHOTOGRAPHY: ALYFEE / HOKK FABRICA
推薦給你
25 August 2014, 10:23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