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之前介紹過的「死後攝影」嗎?去世者的家人為了紀念愛人,就邀請攝影師拍下他們死後的容貌。不過在相機也未出現以前,人們又是如何用實際方法記住死者的形態呢?答案就是「死亡面具」(Death Mask)。
延伸閱讀:《「死後攝影」:跟摯愛告別,拍照是19至20世紀的人死後的儀式》

中世紀時,歐洲國家已流行製作死亡面具,人們會烙印下先人的芳容,然後在葬禮時放在遺體上,與他們埋葬在一起;也有用以當作畫像一樣給別人哀悼,然後送往大學、博物館等保存。
和製作一般蠟像一樣,要完成死亡面具,先要用石膏或蜜蠟均勻地塗在遺體的臉上,拓下他的五官輪廓,若干時間後物料變硬了,就能把它揭下來製成模具,再灌入熔化的金屬或蠟;屍體的新鮮程度由死後幾小時到多年後不等。用遺體來倒模,令面具的還原度很高,毛孔、皺紋等一覽無遺,有些甚至保留了死者細微的疾病痕跡,例如皮膚病等,使得面具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像真的死亡面具一般都是緊密雙眼的,這可與活人面具分別開來。


Photo via biography.com
延伸閱讀:《The Sin Eater:把罪轉嫁他人,18世紀曾出現一個替人頂罪的職業》
有些面具只有一個拓片,看起來就像演員用的面具,也有一些是根據整個頭顱來做的,與人像雕塑很相似。面具的製作過程複雜,想必花上很多工夫,有誰才會想留下自己或家人的樣子供後世紀念呢?當然就是聲名顯赫的逝者,例如名流和政要等。

Photo via talesfromthefarawaytree.blogspot.hk

Photo via biography.com

Photo via biography.com

Photo via reddit.com
著名的有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英國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等。而最近,法國軍事家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死亡面具就以26萬美元在倫敦拍賣出,可見即使過了多年,死亡面具還是有它的價值,甚至成了名流展示財富的工具;逝者大概萬萬也沒想到,自己的樣子會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一個毫不認識的人的家中吧!
Reference: The Atlantic, Biography, Mashable
關於死亡這回事:
《「幽靈病」:納瓦霍人認為疾病源於死者在作怪》
《Purple:窒息而死亡的人的顏色,原來也有一些有趣的意象》
DESIGN: CYAN F/HOKK FABRICA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