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中,總不乏女性的角色;早期作家大多都是男性,因此這些文學中的女性寫照無疑帶有偏見,可是仍偶有零星幾位女作家冒出頭來,豐富了女體的形象。透過研究文學中的女體,我們能夠窺探當時女性的面貌。雖然文學作品多如恆河沙數,當中女體的意涵及體現,不能草草以幾千字輕率概括之,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淺談一下,以大家熟悉的作品,粗略探究在不同時代的文學視角下女性的角色和樣子。
罕有醜陋的女子
古今中外,女體在文學的字𥚃行間,大都是婀娜多姿地登場,甚至展現出超脫凡人的美麗,描繪成迷人而危險的女人,例如歌聲勾魂攝魄的海妖Siren、聊齋異誌的孤女、佛教譬喻文學中誘惑佛陀、阻他成道的魔女,甚或徐志摩詩歌𥚃的女子,都是最典型的理想載體,體現出作者對女性的審美情感和理想。
法國作家西蒙波娃曾評論過,在男性作家筆下,女性角色的用途大多是補充二元性別世界的缺口,完滿男角的冒險旅程,或是作為讓他愉悅的工具,讓男性行使幻想與暴力;從她的觀察,只有男性角色才能到達精神價值層,而女性角色僅僅困於身體,形象遜於男性,也沒有甚麼獨立思考與價值,可以簡單理解為女性不過只是一件男性凝視的物品。
離開女體
在同時期女作家的作品,比如說《簡愛》(Jane Eyre)和Lady Audley’s Secret,這些故事透過創造一些人物來書寫女性自我意識,以這種方式讓她們不再困於身體,得以追求精神價值。換句話說就是把角色換了邊,以傲慢的Mr Darcy(《傲慢與偏見》的男主角)與重婚的Maxwell來成就她們所尋求正義及報復。
No rack can torture me,
My soul ’s at liberty.
Behind this mortal bone
There knits a bolder one
酷刑不能折磨我 –
我的靈魂是自由 –
這個凡俗的骨骼背後
有一個更勇的我
—Emily Dickinson
女體──意識形態搏鬥的戰場
在愛德華時期,女性接受教育的情況慢慢變得普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性的社會地位亦提升不少。從文學觀察可以得知,戲劇及小說中的女體形象開始變得有血有肉,出現一股「新女性」現象。
愛爾蘭小說家莎拉·格蘭德(Sarah Grand)的作品《天生一對》(The Heavenly Twins),以筆悍撼動維多利亞式婚姻中的雙重標準,敲破妻子堅守貞操、丈夫則合理風流的命題。除了莎拉·格蘭德,還有奧莉維·施萊納等女作家,她們在文學中重塑女體自主,角色得以主動使用自己的身體去追求所想;事實上不只女作家,甚至是劇作家亨里克·易卜生,他作品中的「新女性」都擁有獨立的想法、慾望與志向。
直至現在,正如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光明所指出,李昂等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都從自覺的女性立場出發,通過對性別、身體、權力的描寫,以世故、非浪漫主義的形式、以女性自我建立的性別意識、以自我認同的身體去經歷。某程度上,正如文學批評家黃子平所言,文學中的「女性身體成為政治與意識形態搏鬥爭奪戰場」。
那些超越身體的女角
除了以上作家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文學中那些超越肉體束縛的女角色。在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傳奇作品《牡丹亭》中,女主角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她的肉體因為用情其深,得以自由地從二維、三維,甚至時間之間穿梭流動,遊走夢境與死生之間。她的身體時虛時實,她的魂體解放了封閉的身體限制,滿足了自身的情欲。
而與湯顯祖相差幾百年的英國小說家Virginia Woolf,許多人曾批評她筆下的女角意志強悍,卻都沒有鮮明的身體形象,過分聚焦於女角的精神層面,以致忽略了身體的描寫,讓角色淪為雌雄莫辨的中性魂魄;然而,Virginia Woolf不是要呈現女性模樣,而是想要展示女性模樣的其中一項可能。再者,也有人指她確實有以筆墨勾畫女體,只是透過另一種手法將之呈現,例如她的知名作《奧蘭多》(Orlando),主角突然由男人變成了女人,但主角本人的性格內在都沒變(she had scarcely given her sex a thought),只是外表上更換了裝扮,穿上女裝,套上珍珠;性別可以變,身份認同(identity)則不能說變就變。Virginia Woolf不只書寫皮肉,還描繪出超越肉體的精神層面。
It was not until she felt the coil of skirts about her legs and the Captain offered, with the greatest politeness……
「直到她的腿圍上了裙子,船長因而相應地展示出最禮貌一面,她才意識到女性的身份。」Virginia Woolf透過衣服呈現女體,從揭示衣服下的性徵、女體,進而探索精神上的自我尋找。
References:
Beauviour, Simone De. “Myths of Women in Five Authors.” Richter, David H. Critical Tradition: Classic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Boston: Bedford/Saint Martin’s, 676- 678. (2006)
Cepeda, Jessica Marie. “Searching for the Body: Uncovering the Feminist Literary Project of Embodiment in Virginia Woolf.” (2011).
Leonard, DeLisa. “Women and Bodily Separation in Literature from the Victorian Era until Today.” (2011).
王光明。”談談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寫作。” (1996)
韓巧玲。”多重肉身─《牡丹亭》杜麗娘的女體論述。”(2008)
顧馨譽。”晏幾道和徐志摩詩詞中抒情女主人公形像比較。”(2015)
李晉山。”《聊齋志異》中孤女形象的文學意義。”(2017)
DESIGN: CHRISTY/ HOKK FABRICA
6 Septem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