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傷痕累累的地球面前,除了慚愧地說聲「對不起」,我們可有積極地做點什麼?一連兩星期,我們與12個關注地球的本地單位,談談不一樣的永續,說說原來不只一種模樣的生活。
或許他們與世界的故事,能讓你看見一個美麗新世界的模樣。
抬頭看雲在跑,閉目聽風經過,
春季Relationship Issue的最後一個分題「The World And I」,
我們從多方面探索,嘗試築一條橋,通往一個美麗新世界。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HFASKS
如果地球能聽見,你會對地球說一句什麼的話?

「既然我能夠挑戰一個龐大的剝削制度,跳出肉食文化規限;我能夠跳出性別定型和社會凝視帶來的壓力嗎?」這位女生,受著名歌星Lady Gaga那份對自己心靈和肉體的坦率和忠誠所啟發,決定用身體和藝術推廣純素,將老虎、北極熊、章魚、狼、猴子繪在自己的上身。這次,我們遇見這位關注環保議題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Joyce Leung,由她道來自己的故事。

「在大學一年級被一張傳單改變,成為純素者,更誤打誤撞成為了動物權提倡者。」Joyce回想最初的起點。那時候的她,只是從動物權益的角度,鼓勵其他人用消費者的力量杯葛虐待動物產業;直至一部畜牧業陰謀的紀錄片──《Cowspiracy》。Joyce把它形容為一記當頭棒喝,讓她對於「環保」產生前所未有的迫切感。
「我曾經以為環保是長期的生活方式,要慢慢講,慢慢融入生活。但這套紀錄片告訴觀眾,地球資源很快會變負資產,我們對肉食的執著很快將我們推向各種氣候災難和資源耗盡。人類其實沒有時間慢慢改變。」

Netflix電影《Cowspiracy》在全球掀起迴響,相信許多人看過後,亦曾有著同樣的震撼;可是,因此而身體力行改變生活模的,又有多少人呢?Joyce不斷思考作為地球公民,究竟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什麼,於是開始了各種挑戰,奉行另類生活:「裸買減廢、選購二手衣物、買本地菜等等,至少想在我的圈子裡泛起漣漪。」
人們聽見純素主義大多以為等於放棄生活享受,彷彿「無嘢好食」,與純素者外出相處,更是諸多不便。對於這些看法,Joyce坦然說:「確實選擇純素是為自己設限,在香港食素偶爾會處處碰壁。」不過,她反而覺得這些「限制」不只是拒絕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物,更是面向可持續性生活的可能性。

Joyce同時提到,有些人會以為純素只是飲食選擇,然而它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原因簡單不過:「我們不可能一邊不吃動物,一邊卻穿皮革,看動物被迫表演。」她繼而闡釋:「當資源短缺,首先遭殃的會是動物,然後是誰?70年代的老鼠烏托邦的實驗是一個警示:我們要救的不是北極熊,而是人類自己。」
「Live and let live 」,是這位女生對世界的態度,她相信學懂與地球生靈共存,人類才會擁抱和平與愛。事實上,即使我們以對地球和動物善良為宗旨,亦不代表再不能享受生活:「現在愈來愈多純素及標榜環保的品牌冒起,各種植物被發掘用來做鞋、做植物肉、做衣飾。我們依然享受生活。」對於Joyce來說,這些純素、環保「發明」都是擇「善」固執的享受。




HF:這個世界帶給你什麼?
J:世界給予我很想改變現狀的鬥志。世界千瘡百孔,要關注的有太多。有時我會灰心,但我清楚知道我不孤單,同時提醒自己過程是一種磨練,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HF:你認為地球的未來會怎樣?你對此感到樂觀還是消極?
J:對於未來絕對恐懼。因為氣候變化將會引發人道危機。當資源短缺,首先遭殃的會是動物,然後是誰? 70年代的老鼠烏托邦的實驗是一個警示:我們要救的不是北極熊,而是人類自己。
HF:你認為現今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J:最近看《大危雞》一本講抗生素發展及威脅的書。原來曾經抗生素可以給農民毫無節制任用,現在我們要擔心生病無藥可救。環境災難亦類似,我們以為地球資源取之不盡,結果現在我們正經歷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根本問題是人類目光短視,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看不到沉重的代價。
HF:「可持續性」對你來說有著什麼意義?
J:2020年的可持續性,奉行植物性生活方式。要求政策改變,以環保優先。本土生產優先。停止捕魚。
HF:如果地球能聽見,你會對地球說一句什麼的話?
J:對不起,我們錯了。

Photos courtesy of Joyce Leung
Learn more about Joyce Leung
TEXT: YANNI W. / HOKK FABRICA
INTERVIEW: HF EDITORIAL
DESIGN: SONIA C. / HOKK FABRICA
COORDINATED BY MII. N / HOKK FABRICA
同場加映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專訪環保素食Joyce LeungThe World and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