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致力於藝術收藏,收藏意味著努力,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把它作為我一生的事業。我不是藝術收藏家,我是一座博物館。
I dedicated myself to my collection. A collection means hard work. It was what I wanted to do and I made it my life’s work. I am not an art collector. I am a museum.
– Peggy Guggenheim, Peggy Guggenheim and Her Friends
人工智能藝術是近些年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大家開始擔憂,未來的藝術會變得與人無關嗎?似乎每一次藝術的變革都伴隨著巨大的質疑,而在上個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興起之時,卻是有一個人串聯起了大半個現代藝術圈,她收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舉辦現代藝術展覽,讓當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現代藝術逐漸獲得了應有的認可,她就是20世紀「不凡的藝術贊助者」Peggy Guggenheim。
家道中落,「鐵達尼號」女主般的身世命運
雖然出生在著名的Guggenheim家族,Peggy卻在早年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後就不再把自己當成這個富裕家族的一員(“I never considered myself a real Guggenheim anymore after that”)。在她14歲時,父親隨著鐵達尼號郵輪一起沉入大西洋底,留給Peggy和母親的是巨額的虧損和所剩無幾的積蓄。母親不得不帶著Peggy搬去更小的公寓,同時變賣了家裡收藏多年的藝術品、織錦掛毯和珠寶首飾。21歲時,Peggy經親戚介紹去了紐約中央公園車站附近一家風格前衛的書店The Sunwise Turn打工,在那裡,她開始接觸到紐約先鋒文藝圈,畫家Marsden Hartley、詩人Laurence Vail等都是那裡的常客,她對於藝術的獨特品味和敏銳眼光逐漸顯露。Peggy早年的經歷和電影《鐵達尼號》女主角Rose DeWitt Bukater頗有相似之處:同樣因為父親去世而家道中落,同樣對先鋒藝術有著敏銳的眼光(Rose在畢加索尚未成名時就購入了他的幾幅作品,甚至因此受到未婚夫的嘲笑),雖然Peggy從未踏上過鐵達尼號,但兩人都因為這次沈船事故開啟了另一種人生。Guggenheim家族或許因此少了一位中規中矩的資產階級豪門小姐,但西方現代藝術史卻多了一位卓越的收藏家與贊助人。
杜尚、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知名藝術家都是她的朋友
1920年末,Peggy搬去了巴黎居住,在巴黎她重遇到書店打工時期結識的詩人Laurence Vail,在Peggy的自傳《一個藝術迷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Art Addict)裡,她描述了自己當初對Laurence Vail的著迷:
「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從不戴帽子的人,任由那頭漂亮蓬鬆的金髮在風中飄揚。我被他的我行我素震驚了,同時也深深為之著迷⋯⋯他就像是自由不羈的造物,從來不在乎別人想什麼。我總幻想和他一同走在路上的時候他會突然飛走,要知道,他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佩姬·古根海姆自傳:一個藝術迷的自白》
兩年後,Peggy與Laurence Vail舉辦了婚禮。不過在自傳中,Peggy卻坦白她曾非常渴望婚姻,但婚後她的心情竟低落了不少,她開始反思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儘管如此,這段婚姻還是走過了7年的時光,離婚後兩人依舊是很好的朋友,而Laurence Vail也帶領Peggy脫離了她從小生長的資產階級家庭,進入了20世紀的文藝圈。後來獨自居住於英國的Peggy在百無聊賴之際萌生了開辦現代藝術畫廊的想法。或許相比婚姻,藝術才是真正讓她瘋狂癡迷的東西。
Peggy將她的這間現代藝術畫廊命名為Guggenheim Jeune。不過僅憑她一己之力開辦現代藝術畫廊還是非常困難,因為她對於印象派之後的藝術還是了解甚少。這時她請來了和她有15年友情的好友、「超現實主義先驅」Marcel Duchamp。Duchamp從頭開始為Peggy講解現代藝術各種流派,譬如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還有抽象主義,相互之間有哪些差別。Duchamp還把她引薦給各流派的藝術家們。在具體的畫廊建設事務上,Duchamp幫助Peggy策劃展覽,提出各種意見。「他協助策劃了所有的展覽,為我做了所有的事」(”he arranged all my exhibitions, did everything for me,”),Peggy這樣評價這位摯友對她的鼎力相助。
通過Duchamp的介紹,Peggy還認識了另一位重要的現代藝術家Wassily Kandinsky。Peggy在自傳中將Kandinsky描述為「年過七旬的可愛老頭,風趣且魅力十足,每個人都很喜歡他」。她邀請Kandinsky在Guggenheim Jeune做展覽,Kandinsky欣然答應,並且主動要來了畫廊的平面圖,與太太一起完成策劃。Peggy感歎於Kandinsky行事細緻有條理,對於作品如何懸掛、如何展示構思得非常清楚,簡直就像是一位華爾街證券經紀人。展覽期間,一所公立學校的美術老師來到畫廊,請求Peggy借給學校十張Kandinsky的作品,以便上課時展示給學生們看,Kandinsky與Peggy同意了。後來校長還回畫作時激動地說這些作品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學校和學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成為Kandinsky與Peggy致力於公益教育的一樁美談。
Peggy與著名的荷蘭抽象藝術家Piet Mondrian之間也有一件趣事。有一天,Mondrian來到Guggenheim Jeune畫廊,不過他沒有去欣賞作品,而是徑直來找Peggy,希望她能推薦一些本地不錯的夜總會,他想去跳舞。當時Mondrian已經66歲,在那個年代算是高齡人士,Peggy驚訝於他內心仍然充滿活力。後來與他跳舞時,Peggy讚揚Mondrian是位出色的舞者,姿態如軍人般挺拔。不過由於Mondrian的法語和英語都有濃重的荷蘭口音,Peggy和他交流存在一些障礙,兩人沒有成為關係更緊密的摯友,頗為遺憾。
與Jackson Pollock的恩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Peggy在收購了一大批作品,使得它們免於戰火侵擾後,回到了美國紐約。在西57街30號的頂樓,她建立了另一間美術館──「本世紀的藝術」(The Art of This Century)。談起這間美術館,便不得不提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Jackson Pollock,因為就是在這裡,他從寂寂無名的藝術界新人逐漸變成享有盛名的先鋒畫家。在遇見Peggy前,Pollock正在Peggy叔叔的美術館裡做著木匠工作,Peggy發現了他的才華並邀請他帶自己的作品參展。在第一次展覽中,Pollock的畫就格外引人關注,為了讓他在以後能安心工作,Peggy答應每月支付他150美元的薪水。後來Peggy幾乎是將全部精力投注在Pollock的作品上,為宣傳、售賣他的作品四處奔走,甚至因此導致畫廊代理的其他藝術家感覺受到了怠慢,離開了Peggy。然而Pollock並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更不是一個會感恩的人。他嗜酒如命,喝醉後總是惹麻煩。他的妻子Lee Krasner是他和Peggy間的調停人。有一天,Peggy委託Pollock在門廳繪製一幅壁畫,不過Duchamp建議將畫繪製在畫布上便於在搬家時攜帶。於是Pollock買來一張巨大的畫布,對著它冥思苦想,但很久都還是毫無頭緒。他將妻子Lee送去鄉下,說是為了更專心創作,但等Lee從鄉下回來後這幅作品還是沒有一點點起色。就這樣又過了一陣子,突然有一天,Pollock產生了靈感,僅僅幾個小時就完成了名作──《壁畫》(Mural)。
在懸掛畫作時,Pollock發現畫幅尺寸超過了牆壁,無法正常懸掛,他因此大發脾氣,喝光了Peggy房間裡的烈酒,赤身裸體在家裡到處亂逛,而此時家裡正在舉辦宴會。Peggy知道後立刻趕了回來,Duchamp也帶了一些工人過來幫忙,最後總算安裝好了壁畫。這幅作品後來被Peggy捐贈給愛荷華大學。2008年,由於學校遭遇洪水,畫作被另外保存並進行修復,如今畫作存放在Solomon R. Guggenheim美術館。
根據Peggy在自傳中的描述,她和Pollock的關係並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1945年,Peggy臥病在床,Pollock的妻子Lee仍然不停來找Peggy借錢買房子,Peggy為了躲避煩擾就答應了他們。戰爭結束後,Peggy打算回到歐洲,臨走前她將不少Pollock的畫作還給了他們,這些畫作後來使得Lee成了百萬富翁,而Peggy手邊卻並沒有太多Pollock的畫作。到了1950年代,在很多關於Pollock的簡介與新聞裡,Peggy當初為他做的貢獻都被貶低或者忽視了,而Pollock也從未花精力去糾正這個問題,就連Peggy的好友、作家Truman Capote都為Peggy感到憤憤不平。一年夏天,Pollock的妻子Lee去了法國,打電話給Peggy希望她能幫忙在威尼斯提供一間房子,Peggy此時早已心灰意冷,拒絕了Lee的請求。同樣是在這個夏天,Peggy接到電報,得知Pollock在紐約因為酒後駕車導致車禍離世,兩人的故事就這樣畫上了句號。三年後,Peggy參觀了羅馬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Pollcok紀念展,看到那些她曾經費力遊說別人購買的Pollock早期作品,內心百感交集。
「我必須承認,從1934年認識Pollock開始,是我生命中最有趣也最重要的時期,而且迄今為止,也是我最光榮的成就。」
—「佩姬·古根海姆自傳:一個藝術迷的自白」
在藝術還是與人有關的時代,我們需要偉大的藝術家,哪怕他們的脾氣性格千奇百怪,與此同時也更需要Peggy Guggenheim這樣的藝術「伯樂」,讓偉大的藝術被更多的人知道。在遙遠的未來,藝術將發展為何種形式我們無從知曉,也許它不再依靠人類的靈感,又或者借助科技讓藝術家的靈感表現得更加純粹?無論如何,屬於20世紀的現代藝術大幕早已緩緩落下,未來的藝術故事有待我們去開拓完成。
Reference:Peggy Guggenheim 著;徐小丹 譯:《佩姬·古根海姆自傳:一個藝術迷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Art Addict)(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
Cover: Peggy Guggenheim: Art Addict, Via YouTube/ Movieclips Indie
26 August 2021,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Peggy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