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再調瘦一點點,眼睛亦調大一點點,這樣就最像我了!」
不知沈迷於「製造」Avatar的你是否在設定人物時也是這樣左調右調,打造出一個活在虛擬世界中的「你」呢?
早前,一款大熱的手遊(手機遊戲)Zepeto在香港掀起一股旋風,每個人都熱衷於製作自己的化身,然後上載到社交媒體與朋友分享;同時,在時裝界,虛擬模特兒亦紛紛崛起,包括Hf曾經介紹過的Lil Miquela、Dadeko和imma.gram等,不少知名品牌都會找「她們」取代真人模特兒。從以上種種跡象看來,Avatar已開始入侵我們的生活。從Zepeto的卡通風格到虛擬模特兒那一副副真假難分的樣貌,這些虛擬人物都令我們沈迷其中,究竟我們為何會選擇以一個不存在的人物去代表自己呢?背後又反映出我們是怎樣看待「美」這個字的呢?
+延伸閱讀|又一位虛擬It Girl,這次Shudu Gram的出現卻引起無數爭議?
Avatar從何而來?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Avatar的由來。其歷史其實源遠流長,早至2000年的大熱電腦遊戲《模擬人生》(The Sims)到2007年誕生的日本虛擬女歌手初音未來(初音ミク),都是我們所熟悉的“Avatar”。“Avatar”,來自梵語的“Avatara”,在中文意指「下凡」原意是指「天神下凡、匡扶正道、對抗惡魔」,象徵至高至上、完美無暇的生物。這詞語第一次在網絡上出現是來自電腦遊戲《創世紀四:天人合一》 (Ultima IV),“Avatar”就是玩家在遊戲中的代表,而當時遊戲的發行時間是1985年,與現時相隔34年;換句話說,Avatar其實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最理想卻不能實現的「美」
專門研究Avatar和玩家關係的學者Banks和Bowman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當我們使用Avatar時,基本都會出現四種想法:「視它為虛擬角色」、「視它為本人」、「視它為與自己有關聯的角色」,和「視它為一個獨立個體」。在四種想法中,我們通常只聚焦在最能反映現代人審美觀的想法上──「視它為一個獨立個體」,亦即是指「虛擬與現實間的轉移」。現實太過殘酷,當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得不到滿足時,都習慣將這份落差轉移到虛擬世界裡,而Avartar就是我們對「理想」的投射。
學者Strano曾指出,相比現實生活,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所分享的資訊反而更偏向於我們的理想生活,例如我們會修改照片、捏造身高體重或年齡;這亦印證了雜誌Dazed Beauty的推測:當社會對「美」的標準是如此嚴謹和殘酷,而實際上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達到「身材高挑而纖瘦」、「皮膚亮白而順滑」、「嘴唇飽滿而紅潤」等等的標準;既然不想付出金錢在身體動刀這種高昂的代價時,那Avatar就成為了一個最好的抒發出口,將我們最理想卻不能實現的「美」投射出來。說到這裡,筆者不禁慨嘆:究竟是現實逼人,還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呢?最後我們竟然淪落到只可將理想投放在一個不存在的人物身上。
+延伸閱讀|Kate Moss和Travis Scott化身半人馬登上Dazed Beauty封面
+延伸閱讀|自稱「地下美容界」RavveBeauty,把獵奇又非典型的「美照」通通收進
在反映現實的同時,亦有另一群人對Avatar的現象持樂觀的態度。Dazed Beauty提出了另一種意見,他們認為隨著Avatar的發展和普及,有可能會打破傳統,延伸出一種全新的審美觀;心理學博士Andrew和Marak則認為Avatar能讓使用者運用他們的創意,例如白色的頭髮、綠色的臉孔和被削去的眉毛等等,所有我們幻想得到的都能付諸在Avatar身上。3D藝術家Hermione Flynn擅長製作如假似真的3D Avatar,即使細緻如皺紋和毛孔都能透過電腦軟件和技術完美還原,而她的創作意念就是希望透過作品為社會發聲和挑戰現有的規矩。的確,在現今的審美框架內,白色的頭髮和綠色的臉孔或許等於奇怪,但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不同形象的Avatar將會出現,屆時又能否打破現時沈悶的困局,令「奇怪」變成「美麗」呢?
Cover image via Instagram/hermione_flynn
Opinion,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 HOKK FABRICA
3 April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OpinionRedefining BeautyV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