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欣賞紐西蘭導演珍甘比恩(Jane Campion)的電影時,你會發現她總把鏡頭對準不同時代的女性角色,以獨特的女性審美視角講述她們愛恨相織的成長故事,其中電影《天使與我同桌》(An Angel at My Table)便將紐西蘭作家Janet Frame的前半生搬上銀幕。當看到戲中Janet因敏感自卑而自覺與世界格格不入、陷入煎熬時,相信許多人心裡都會不禁產生酸澀的共鳴。

「為什麼我總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為什麼我總和大多數人不一樣?」這或許是Janet從小到大經常問自己的問題。一頭蓬鬆凌亂的橙紅色爆炸頭、平凡的樣貌、與同齡人相比顯得胖胖的身材,即使因外貌被同學欺凌,腼腆自卑的性格也讓Janet無法發洩出心中的悲傷憤怒,只能在文字世界中獨自舔舐傷口。


即使曾經有機會成為一名老師,但她因為無法克服自卑和緊張,最終只能邊哭喊著邊從教室逃跑。電影An Angel at My Table中曾出現許多飛逝而過的火車畫面,我們不知列車最終會駛向何方,卻藉此讀懂了Janet心中找不到棲身之地和未來方向的迷茫。
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過不被他人理解的經歷:人們指責你為何只沉浸於自己的世界、為何喜歡「無聊」的愛好,又或是讓你改掉內向、不擅於交際的性格……或許我們在某方面真的和大多數人不太一樣,但因此我們就要成為被排斥,甚至被修正的「異類」嗎?

+延伸閱讀|Film Club:月滿的紐約、異鄉女性的「月缺生活」──電影《人在紐約》
在瘋人院孤立無援的日子裡,她唯有瘋狂地寫作
命運沒有就此放過這個敏感脆弱的女孩。她經歷了家人相繼離世打擊後,在別人眼裡變得更「不正常」,甚至被誤診為患有精神分裂症,不得不「聽從」意見進入精神病院。無論是電影An Angel at My Table裡還是現實生活中,Janet都在精神病院過了長達八年的時間,被逼接受近200次痛苦的電擊治療,甚至差點要被施行可能會留下終身後遺症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以「治療」她的精神病。

在絕望的日子裡,孤立無援的她只能躲起來瘋狂地寫作;所幸的是,在手術前幾日,她因自己的小說意外獲獎才倖免於難──這時我們才知道對於Janet而言,能夠拯救她的「天使」不是任何人,而是從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什麼才是衡量「正常」的標準呢?當人們用獎項「判斷」她不是瘋子時,她才被允許離開暗無天日的精神病院,回到平凡的生活。

+延伸閱讀|重新思考瘋子與正常的界線,這書告訴你關於「瘋子」的二三事
直視真實女性的慾望和痛楚
自卑內向的她也曾熾熱的愛過。她毫無顧忌地在愛人面前展現自己裸露的身體,愛情讓她獲得從未體會過的快樂和自信;但在那個男人毫不留戀、轉身離開時,留給她的只是墮胎後遍體鱗傷的身心。

在Jane Campion的鏡頭下,Janet Frame不是一個亮麗空洞的性感符號,相反,她平凡普通,對於愛情和性慾有著最赤裸的渴望和痛楚,並要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家庭、事業等種種人生課題的考驗,更要鼓起勇氣,學會面對世界和自我內心,而這些才是每個普通女性最真實的生命體驗。

+延伸閱讀|Her Story:將愛情最柔軟動人的本質藏在書中的作家Carson McCullers
Cover image via movie still of An Angel at My Table
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HOKK FABRICA
15 Decem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Film Club女性電影An Angel at My TableJane CampionJanet 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