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經常被當作「男人的運動」,在國際上知名的籃球運動員大多是男性。其實女性參與籃球的歷史並不比男性晚太多,但發展之路卻頗為曲折,想要女籃獲得與男籃一樣的影響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年初因意外去世的籃球明星高比·拜仁(Kobe Bryant)生前致力於為男孩女孩提供平等的籃球學習機會。在球場內外,他的「曼巴精神」(Mamba Mentality)都激勵了無數運動員乃至與艱難生活做鬥爭的人們,在各種「負能量」、困難與挑戰中不斷前進。
PASSION 熱愛
「你知道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是什麼模樣的嗎?」這是當高比·拜仁被記者問到何為成功秘訣時,高比·拜仁的回答。這句話印刻在了不少球迷的心裡,當得知高比去世的消息後,球迷們在社交網站上紛紛貼出這句話來緬懷他。高比深深熱愛著籃球,在自傳中,他說自己早上會很早起床去練球,這樣練習完畢回家時,女兒剛好睡醒,她們一睜眼就可以看到爸爸了。這樣既不會疏於照顧家人,還能每天多練習幾小時籃球,他對籃球的熱愛、對家人的用心可見一斑。在籃球的發展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對籃球也有著如高比這般執著的熱愛,她的這份熱愛促成了女子籃球運動的誕生。
在1892年,籃球運動橫空出世的第二年,Senda Berenson是當時美國馬薩諸塞州Smith College的一名老師,她發現體操運動並沒有她想像中那樣受女學生們歡迎,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她打算另闢蹊徑找其他一些更具吸引力的運動。有一天,在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出版物Physical Education上,她讀到一篇文章介紹James Naismith及他新發明的運動:籃球。Berenson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在學校中推廣開來。籃球一經推出就受到女孩們的喜愛,一位女學生曾在寄給家裡的信中提到這種全新的運動並形容它「很有趣」(great fun)。
不過教女孩打籃球在當時是很容易引起非議的,因為維多利亞時期文化看重女性嬌弱的氣質,女性應該乖乖待在家裡,而不是出去做這種有對抗性的激烈運動。並且那時的女性著裝皆是長裙,運動起來很不方便。但Berenson沒有因此放棄籃球這項運動,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進行推廣,為喜愛這項運動的女生們提供學習機會。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Berenson修改了籃球的規則,使它更溫和、更適宜當時的女性。不過這樣一來女子籃球就無法與男子籃球相提並論了,更何況那時不少人都認為女性打籃球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不應該加入任何球隊間、校際間的競賽。
FEARLESSNESS 無畏
上述引言是高比·拜仁在他的「曼巴精神」自傳中送給下一代年輕球員的話,他在退役之後並沒有一蹶不振,不僅製作出了獲得奧斯卡獎的動畫短片,還創辦學校教男孩女孩們打籃球。對於女孩來說,學習籃球會遇到更多的阻礙:當看到籃球場擠滿了男孩子時,或者聽到別人說籃球不適合女孩時,她們可能會放棄內心對籃球的嚮往;籃球在女孩間仍屬小眾,而這項運動又非常強調集體性,女孩很難找到一起打籃球的夥伴。屈服於困難和恐懼看似是最簡單的選擇,但試想如果當初Senda Berenson因為困難而放棄推廣籃球,是不是我們現在完全沒有女子籃球可言?其實女孩們可以更自信一點、更大膽一些。這個社會存在著各種針對女性的不公正,正因此我們才要勇敢地去拼搏,克服這份恐懼,才能為自己爭得一片廣闊天地。
RELENTLESSNESS 不懈
女子籃球運動自十九世紀末Senda Berenson推廣後逐漸傳遍世界各地,先前遇到的種種問題,譬如女籃無法進行比賽以及規則的更改,在幾十年後終於被消除。1965年,亞洲女籃錦標賽首次舉辦, 雖然比同類型的亞洲男籃錦標賽晚了五年,但讓女籃在制度上獲得與男籃同等的地位。緊接著到了1970年代,這時女子籃球在世界範圍內大受歡迎使得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不得不正視這項運動,1976年,女子籃球成為奧運會的正式運動項目。1996年,與美國NBA相對應的女子籃球WNBA也應運而生,其他國家也紛紛設立女子籃球聯盟,如日本在1998年建立的WJBL,韓國的WKBL以及中國的WCBA等等,女子籃球開始真正地蓬勃發展。
儘管目前女籃的影響力仍不及男籃,但就如女籃從小圍「強身健體」運動到與男籃「平起平坐」的發展歷史一樣,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一點一滴的量變終究會帶來巨大的質變。高比·拜仁的曼巴精神(Mamba Mentality)就鼓勵我們「永遠要強過昨天的自己,這是一場無盡的挑戰。」(It’s a constant quest to try to be better today than you were yesterday),女籃或許現在還不夠好,但沒關係,經過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比現在更強大。
RESILIENCE 堅韌
Mamba Mentality最初的靈感來源其實是一部電影。有一天,高比·拜仁在家觀看電影Kill Bill,電影中的殺手擁有一條黑曼巴蛇,他被蛇的強大攻擊力和性情深深吸引,而蛇蛻皮也暗喻著蛻變出全新的自我。基於這些,高比締造了「曼巴精神」並將其貫徹在自己的生活中。2016年退役後,高比雖然不再直接參與賽事,但他從未離開過籃球:他去女籃執教,向年輕女球員們介紹自己的理念;創辦Mamba League為男孩女孩提供平等的籃球學習機會, 同時與Nike合作創辦項目Boys & Girls Club of Los Angeles,聘請大量女性籃球教練負責指導女孩們打籃球,這樣女孩們可以自如地練習。「我過去總是和男孩一起打籃球⋯⋯能和女孩打籃球我很激動」,一位8歲的女學員Noelle Romero如是說。在Mamba League的288名優秀籃球學員中,女性占據了45%。
在香港,對於大多數籃球愛好者來說,想將這愛好變為正職來謀生還是非常困難,至多做到兼職籃球運動員已經不易。提起香港女籃, 95年出生的女籃新星李祉均已經出戰過兩屆亞運,對於未來,她曾經在採訪中表示想一直打球到三十歲成為職業球員,倘若不能,她會選擇做一名體育老師,將籃球精神傳遞下去。或許現在香港還沒有職業的女籃運動員,但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香港女籃一定會更上一層樓,更加強大、堅韌。
OPTIMISM 樂觀
其實不僅是女籃運動員,其他運動員,女性群體乃至世間的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負能量」、壓力與挑戰,當下在社交網絡上人們熱衷討論「低慾望」、「廢」、「喪」,是否像「曼巴精神」這樣的積極樂觀態度已經不受歡迎了?可當我們留心觀察身邊會發現仍然有那麼多的人,如同黑曼巴一樣,與艱難的生活搏鬥著:生活給予我們磨難,我們要勇敢地回擊過去,這是關於生命最「英雄主義」的詩篇。很多年前的那一天,年幼的高比·拜仁得到了第一個真正的籃球,他被籃球表面皮革顆粒的獨特質感和完美凹槽吸引,他甚至不捨得使用它,籃球在木地板上反彈出清脆聲響,這聲音從此成為他的「生命之聲,光芒之聲」 ;那一天,他看完了電影,久久陷入沈思,讓那條黑曼巴蛇成為自己的精神化身,熱愛、堅韌、不懈、無畏、樂觀。曼巴精神從未過時,曾經,它激勵著高比;此刻,希望它能激勵我們在艱難的生活中依然擁有勇敢向前的力量。
為了紀念高比以及他的曼巴精神,Nike NTC 的使用者可以在App上進行一連五日的Mamba Mentality Challenge,每日挑戰自我,成就更強自己。喜愛高比的朋友們趕快去下載NTC吧!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NIKEKobe Bryantma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