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對於「人才濟濟」這四個字可說是毫不陌生,如果你窺探我們的工作日程你會發現「認真地玩樂」是成為人才的其中一個主要成因;寄工作於娛樂之時往往不出三步就可以拾到一個好點子,情況就好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高產量高質素,當然,我們腦海中可是2046年的偉大構想。
武俠當道的60年代
代表性片種: 黃梅調電影、武俠電影
代表性影壇偶像: 林鳳、陳寶珠、蕭芳芳、謝賢
經典電影: 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張徹《獨臂刀》、淩雲《如來神掌》、胡金銓《龍門客棧》、胡鵬《黃飛鴻系列》
六十年代是香港粵語電影產量最高的年代,這時工商業開始蓬勃,粵語電影也從反映社會民生的寫實片轉為新興中產階級背景的喜劇與愛情文藝片。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拍攝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情慾電影,粵語情慾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笑著打功夫的七十年代
代表性片種: 都市喜劇、功夫片、功夫喜劇
代表性影壇偶像: 李小龍、許冠文、成龍
年度最賣座電影: 《半斤八兩》
票房紀錄: $8,531,699.70
經典電影: 楚原《七十二家房客》、李小龍《猛龍過江》、許冠文《半斤八兩》、袁和平《醉拳》
1967年11月19日無綫電視啟播,加上國語片及歐美電影漸受歡迎,令粵語片全面停產達32個月,七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史的轉換點,李小龍的崛起和暴斃,然後是接班人成龍的出現,導致功夫片的轉型,許冠文諷刺香港小市民的本土喜劇大受歡迎,都標誌示著粵語文化的興起。從這時起,香港電影逐漸擺脫了五、六十年代國語電影的傳統和主導類型——黃梅調古裝劇、武俠片相繼退潮。直至1973年製作的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得到空前成功。這部電影的成功,亦令到久被國語片佔據多時的香港影壇漸漸重新落回粵語片的手中。
80年代的東方好萊塢
代表性片種: 喜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靈異片、動作片
年度最賣座電影: 杜琪峰《八星報喜》
票房紀錄: $37,090,776
經典電影: 吳宇森《英雄本色》、曾志偉《最佳拍檔系列》、成龍《警察故事系列》、高志森《開心鬼系列》、劉鎮偉《殭屍先生系列》、杜琪峰《八星報喜》、林嶺東《監獄風雲》、王晶《精裝追女仔系列》《賭神》、王家衛《旺角卡門》
代表性影壇偶像: 梁朝偉、周潤發、張國榮、張曼玉、梅艷芳、梁家輝、葉德嫻、林青霞、吳鎮宇、成龍
代表性導演:陳可辛、王家衛、王晶、杜琪峰、徐克、劉偉強、爾冬陞、吳宇森、許鞍華、劉鎮偉
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香港更成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語夢工場。
筆者是一位90後,無獨有偶因外公是電視加電影控,從小到大就與看著陳寶珠長大,看著看著問問外公你們老一代的 happy hour 是怎樣的?!外公說,哪有 happy hour, 不就看電影咯。
延伸閱讀
25 April 2014, 6:10 P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