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歷史上的著名文學家們聚在一起開派對會怎麼樣?一部在YouTube上即可觀看的幽默短劇Edgar Allan Poe’s Murder Mystery Dinner Party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笑料中既有對那時社會不公的諷刺,也有根據文學家個人特點進行的誇張表現,但不可否認有一些偏見與刻板印象不僅沒有破除,反而在歡笑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那麼,對於破除或維護偏見及刻板印象,喜劇有必要承擔責任嗎?
Edgar Allan Poe’s Murder Mystery Dinner Party是一個總共有11集的幽默短劇,由專注於製作歷史人物喜劇的Shipwrecked Comedy推出。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文學家Edgar Allan Poe,他暗戀著美麗的女孩Annabel Lee(取材於作家的同名詩Annabel Lee),為了給Annabel留下深刻印象,他邀請了眾多文學名家同Annabel一起來家中玩謀殺猜謎遊戲,結果假戲真做,參加聚會的人接二連三地被謀殺。
這場聚會可以說是雲集了文學史上的名人,即使這些人物並不都是生活在同一個時期:
主角Edgar Allan Poe,著作 The Raven, Annabel Lee⋯⋯
Charlotte Brontë,著作 Jane Eyre⋯⋯
Oscar Wilde,著作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Ernest Hemingway,著作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mily Dickinson,著作Poems⋯⋯
H. G. Wells,著作 The Time Machine,The War of the Worlds⋯⋯
George Eliot,著作 Middlemarch, The Mill on the Floss⋯⋯
Fyodor Dostoevsky,著作 Crime and Punishment,The Idiot⋯⋯
Mary Shelley,著作 Frankenstein
Louisa May Alcott,著作 Little Women
Agatha Christie,著作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此外Edgar Allan Poe的另一首詩Lenore中的女主角Lenore也作為被召喚回人間的鬼魂出現在故事裡,協助Edgar Allan Poe組織聚會。
甚至以Pride and Prejudice等作品聞名的Jane Austen也「客串」出場了幾分鐘。
為了終止謀殺,作家們想出了各種方法,甚至通過Lenore邀請女巫召喚剛剛被謀殺者的靈魂來問出真凶(結果作家們即便變成了鬼魂也都專心於吟誦自己的作品,無暇告知兇手信息),
最終大家都沒能發現真凶,直到真兇自揭真面目:Charlotte Brontë 和之前躲在暗處的姐妹Anne Brontë以及Annabel Lee的未婚夫Eduardo Dantes(Eddie)共同策劃完成這一系列的謀殺。原來不久前在一次爭吵時Anne Brontë殺了Jane Austen(儘管歷史上兩人生活的年份並無交集),這一幕被Eduardo Dantes看到,他承諾會幫助她們免受法律制裁,不過需要她們幫助自己完成謀殺計劃。
Eduardo Dantes曾與多位作家有糾紛,希望在一次聚會上將他們一網打盡、全部清除。真相大白後,三位兇手準備把剩下幾位倖存者一起殺掉,不過他們在搏鬥中被Edgar Allan Poe和餘下倖存者制服了。終於一切又恢復平靜,Edgar Allan Poe的心上人Annabel Lee卻在被殺害後變成了鬼魂,與Lenore作伴,時常和其他鬼魂作家們嘻鬧打趣。
整部劇雖然以謀殺為主題,但氣氛卻並不緊張凝重,反而因為妙用這些名人的軼事或作品使得笑料頻出。不過在搞笑的同時,個別情節也針對某些不公和偏見進行了諷刺。譬如George Eliot本名是Mary Ann Evans,但因為女性發表文學作品在當時並不常見,所以George Eliot這個男性化的筆名可以為作家帶來諸多便利。在這部劇中,George Eliot以女扮男裝的形象出場,即使其他作家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她也堅稱自己是男性。第一集她的出場台詞「帶我去桌球室或者投票亭」就諷刺了當時女性沒有投票權的社會現實。
Fyodor Dostoevsky被謀殺的情節則諷刺了人們認為女性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這一偏見:幾位作家兩人一組待在一起防止謀殺案發生,Fyodor Dostoevsky和Charlotte Brontë被分在一起,但後來Fyodor Dostoevsky還是被殺了,謀殺方式是用斧頭砍。大家不相信Charlotte Brontë有力氣舉起斧子砍比她魁梧許多的Fyodor Dostoevsky,所以沒有認真將她當作嫌疑人看待,然而事實上Charlotte Brontë正是兇手,對女性的偏見蒙蔽了大家的雙眼,讓真兇得以繼續逍遙法外。
諷刺之餘,還有一些情節仍舊沒有擺脫社會上慣有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例如劇中治安官之一Jimmy由亞裔演員Jimmy Wong出演,他是大治安官Jim的小跟班,脾氣溫和、話不多,秉承了荷李活電影裡亞裔配角的慣有刻板形象。
Annabel Lee作為一位被Edgar Allan Poe, Ernest Hemingway等一眾男性愛慕的女性角色,就像傳統迪士尼動畫版本裡的白雪公主,在各方面都符合人們對這類角色的期待:不諳世事,被未婚夫欺騙而不自知,最後搭上性命;善良,不願將謀殺嫌疑怪罪到同伴身上。
雖說這樣的設定並無不妥,但如此符合傳統男性視角會顯得略為乏味。不過在劇集最後,變為鬼魂的她和Lenore坐在一起閒聊,向Lenore學習如何「嚇」人,讓這一角色增添了些許活潑感。
此外,劇中Oscar Wilde舉手投足間陰柔氣質極重。雖說如此表現是為了突出Oscar Wilde性取向的史實,但這是否更加深了人們「Gay都像女人,Lesbian都像男人」的偏見?且不論所謂女性氣質、男性氣質二分法存在的問題,大眾對LGBTQ群體尚有不了解之處,若生活中並無LGBTQ好友,或許影視劇就是認知的窗口,但影視劇並不總能反應現實,就像是LGBTQ群體有著多元化的氣質,但影視劇出於劇情等方面考量會簡單地表現為陰柔的男性和陽剛的女性。
一部影視劇,尤其是以博大眾一樂為目標的輕鬆喜劇,有必要承擔破除偏見與刻板印象、教育大眾的責任嗎?
社會心理學教授Sonia Livingstone曾在她的著作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 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中提出,肥皂劇(soap opera)的威力在於它與實際生活非常貼近,「這種與現實相平行的影視劇現實會和真實世界一樣進入觀眾的記憶」,而輕喜劇類似於肥皂劇,也是基於現實生活創作,劇中笑料取材自觀眾們熟悉的社會現象,其中包含一些偏見與刻板印象。有時候創作者是想借喜劇來諷刺這些現象、有時候僅僅是以此製造矛盾與笑點,但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這些現象還是在觀眾內心被進一步強化了,而觀眾是否能從諷刺中認識到偏見或刻板印象造成的問題就很難預料了。社會心理學家Thomas E. Ford曾做過一個試驗:讓受試者對現實中的罪犯進行犯罪評級,一部分受試者在評級前需觀看一部將黑人罪犯描繪得比白人罪犯更罪孽深重的搞笑影片,結果顯示觀看過影片的受試者相較於沒有觀看的受試者更傾向於認為黑人罪犯的罪行更重。雖然無法確定影片就是影響受試者的唯一因素,但它還是給我們一定的啟示作用。即便是輕鬆活潑的喜劇,依舊有可能影響觀眾對事情的認知,而有時創作者本想進行諷刺,觀眾卻沒有接收到這「弦外之音」,反而加重了偏見與刻板印象。
社會學家George Gerbner在1970年代發表的文章Cultural Indicators: the Third Voice裡聲稱電視能做到的只是維護和加強傳統價值觀與信仰,而不是顛覆它們。如今媒體的發展早已不同於1970年代,從大螢幕到網絡短片再到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人們接觸影視作品的機會越來越多,它們勢必會對大眾的認知產生影響,而以放鬆為目的的喜劇如何讓觀眾在「不動腦」歡笑的同時領會到創作者的意圖,創作者自身又如何在內容上進行判斷和取捨,這些是今後很多年都需要人們思考的問題。
Cover image: Facebook/ Shipwrecked Comedy
25 October 2021,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