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劇《姿態》(Pose)播出後,口碑極好。劇集將觀眾帶回20世紀90年代,了解本來活於地下舞場的LGBTQ+群體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舞廳文化」(ball culture)。如果你也喜歡這部美劇,那一定不能錯過由美國導演Jennie Livingston於1989年執導、真實記錄了這些珍貴片段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 Paris Is Burning )。



自 信 是 變 裝 舞 會 的 入 場 券
搖晃的鏡頭、昏暗的燈光、狹小的舞廳……這部紀錄片並沒有高超的攝影技術,或是精美華麗的佈景舞台,卻因真實的記錄鏡頭而更顯難得。在80年代末的紐約,看似繁榮的社會背後卻住著一群孤獨的靈魂。
當時,生活在壓力、歧視和愛滋病下的同志群體急於尋找一個「家」,舞會(Ball)便應運而生,成為了這些小眾釋放自我、相互慰藉與支持的社區。如果想在變裝舞會上脫穎而出,首先要拿著名為「自信」的入場券。紀錄片中,他們在舞廳裡不用懼怕、在意他人的目光,暫且拋開所有煩惱,盡情變裝、肆意舞蹈,在走秀比賽中爭奇鬥艷;他們還會為每場比賽設定主題,例如「白領精英」,只因在門外的主流社會中,遭遇不公對待的他們根本無法過上這樣的生活、穿上這樣的打扮。


舞廳外的他們未施粉黛,社會卻無法接受他們最真實的樣子;舞廳內的他們濃妝艷抹,華麗的妝容卻掩蓋不住他們心中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在舞廳裡,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In a ball,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 Paris Is Burning
+延伸閱讀|在紀錄片State Of Pride中,和Troye Sivan進行一場彩虹對話
你 需 要 做 的 一 切 , 就 是 Voguing
Voguing是當時在地下舞廳衍生而成的一種舞步,因模仿時尚雜誌Vogue中模特拍照時那些誇張大膽的姿勢而得名,並發展出好幾種形式。舞者Willi Ninja被譽為「Voguing教父」,他之所以備受尊敬不僅是因為成立了Vogue舞界中著名的「忍者家族」(House of Ninja),更因他兌現了自己在《巴黎在燃燒》中許下的一句諾言。
為何這個發生在紐約地下舞廳的故事會取名為《巴黎在燃燒》? 當中其實蘊含了包括Ninja在內的同志群體對LGBTQ+社群文化能夠走向世界的寄望:
我希望voguing不但出現在《巴黎在燃燒》這部紀錄片中,
更可以去到真正的巴黎,
在巴黎燃起熱潮。
I want to take voguing, not just take it to Paris Is Burning, but to the real Paris, and make the real Paris burning.
– Willi Ninja
80年代後期,因對潮流有著敏銳的觀察力而聲名鵲起的音樂家Malcolm McLaren認識了Ninja,以及他所創作的Voguing舞蹈,隨即被他獨特的風格吸引。1989年,他創作了一首名為“Deep in Vogue”的歌曲,並邀請Ninja出演歌曲MV。除此之外,Ninja還經常前往不同的城市參與時尚走秀,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同志群體的Voguing文化。從自娛自樂到走向世界,如今仍然激勵著世人的除了Ninja的舞姿,還有那種無論何時都勇敢做自己的精神。
+延伸閱讀|詭計必需外衣,真理卻愛赤裸──走進西太后在英皇大道的龐克小店
紀錄片之外的殘酷
這部紀錄片向觀眾展示了同志群體與舞廳文化的真實面貌,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導演Jennie Livingston是位中產階級的白人,許多人質疑她之所以拍攝這部紀錄片,是為了以「偷窺者」的身份向白人觀眾提供一種「奇觀」(spectacle)式的觀看體驗。
無可否認的是,在跨越數十年後的今日,這部紀錄片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 讓我們得以穿越時間,了解同志群體如何在舞廳發展社群文化,影響力延續至今。在《巴黎在燃燒》一片中,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兩名在街頭接受採訪的少年──他們一個13歲,一個15歲,在「家族」(House)中得到另一種無關血緣關係的溫暖;在「家族」裡,每個人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當初的少年可能懷揣著對未來的夢想,不知如今他們又在何方?對他們而言,世界有變得更好嗎?

+延伸閱讀|在倫敦的街角,LGBTQ書店GAY’S THE WORD靜靜迎來了40週年
Cover image via YouTube/Paulo Nunes
同場加映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21 August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LGBTQIA紀錄片Paris Is Burning巴黎在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