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夜色有著一種絢麗又脆弱的美麗;我們在黑暗中拼命尋找著光明,最終用五彩的霓虹燈裝飾寂靜的夜色,讓雙眼能在漆黑的夜中看清事物的輪廓。1950年代,戰後的日本出現了一股新的藝術力量,這些藝術家如同城市的燈光,希望在當時那漫無邊際的混沌中點亮新的方向。
在這個被稱為「具體派」(gutai)的藝術流派團體中,一位女性藝術家直接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了一座霓虹城市:她被不斷變化、五顏六色的光圈包圍,僅僅露出木訥的表情。這件「作品」當時成為了前衛藝術的標誌,在當下的社會語境,又如同被困頓在都市叢林的城市人縮影,我們被炫目的城市燈光包裹,卻無法找到突破重壓的出口。
她將自己裝進「電氣裙」裏
1956年,「具體派」剛嶄露頭角,舉行第二次藝術展覽。在這場展覽上,身形嬌小的她將自己塞進了一條裙子裏──這條裙子由二百多個大小不一的彩色燈泡和燈管組成,數不清的電線則像流蘇般垂下。當按下按鈕,電流通過線路轉移到她的「身上」,她隨即被閃爍的五彩燈光包圍。這是藝術家田中敦子(Tanaka Atsuko)最出名的作品:「電気服」(Electric Dress,1956)。

從她的創作小冊中可以得知,田中敦子的創作靈感來自一個霓虹燈下的廣告,而她想以這些錯綜複雜的線路和燈管來比喻人體的血管迴路和器官,她甚至形容自己穿上了「裙子」後活像煙花一樣閃爍著;然而「肉體」被「囚禁」在電路組合中,動彈不得,使她成為了一個新穎的「雕塑作品」。從前,「具體派」的藝術家們將她的作品解讀為象征著戰後日本的快速轉型和城市化;如今,筆者卻從這件作品中看到了現代社會中城市人的壓抑與孤獨。
當田中敦子第一次穿上這條裙子時,她全身上下都感受到電擊般的顫慄:「我有一個轉瞬即逝的想法:這是死囚行刑前的感覺嗎?」
延伸閱讀|圓點、原點、完點- 草間彌生的釋放與糾纏
另外一位波點女王
在「具體派」活動的早期,田中敦子還創作了許多其它的裝置藝術,其中筆者最喜歡的是Work (Bell) (1955-1993)。這個裝置藝術由20個警鐘組成,當觀眾按照指示按下按鈕激活鈴聲後,警鐘便會按順序不斷響起,形成迴路,最終回到觀眾面前。無形的聲音如同畫中的線條,又如同人心中走過的思緒,成為了表達生命的聲音。
在創作的後期階段,由於田中敦子和「具體派」的理念出現了分歧,於是她進而將創作從立體的裝置藝術轉向了平面畫作,各種形態的波點和圓形便成為了她最主要的創作元素。



然而與「波點女王」經典藝術家草間彌生(Kusama Yayoi)不同,田中敦子喜歡在畫中用雜亂的線條將這些圓形圍繞串聯。在這些巨幅裏,色彩繽紛的圓圈仿佛是在畫框的有限空間中不斷拉扯和彈跳的「生命體」,裹挾著混雜的思緒;這些線條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盡頭。不知道這些由數字組成的畫名,又有著怎樣的特殊含義?


在1968年的影像記錄中,田中敦子將她的圓畫在了沙灘上,創作出作品Round on Sand;這是她超越物質和世界的邊界,是繪畫的延伸,又像是一筆一劃地描繪著她思想的世界。
延伸閱讀|HfList:2019年仍然會是女性藝術家閃閃發光的一年
永遠不要模仿別人的「具體派」
「具體派」(gutai)由前衛藝術家吉原治良(Joshi Yoshihara)帶領,邀請了二十多位年輕藝術家一起激發實驗性表演和多媒體藝術。他們將自己與當時流行的抽象藝術對立,與各種實體、具象的物體接觸,透過這些材料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藝術的可能性。他們的座右銘則是:「永遠不要模仿別人」。

除了田中敦子外,「具體派」的代表人物還有用雙腳作畫的白髮一雄(Shiraga Kazuo)、用身體穿越紙牆的村上三郎(Murakami Saburo)和喜歡用乙烯基膠水作畫的松谷武判(Matsutani Takesada)等。這群年輕人強烈渴望要創造出一些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形式或手法,將自己從傳統藝術剝離,追求強烈的自我表達。
如今,「具體派」的藝術成就在藝術史上重新評估,並給予肯定。直至現在,他們的藝術理念和表演仍影響和啟發著藝術和時尚領域的各種創作。雖然因為創作理念的分歧,田中敦子於1965年退出了「具體派」;但在青蔥歲月裏,一幫年輕藝術家揮灑熱情與青春,希望能夠讓世界看到自己的創作。這種熱血情節,永遠留在日本、乃至世界的藝術史上。
同場加映:
輕鬆調皮卻又嚴肅,藝術家Katie Stout的滑稽人偶想告訴你的事
HfList:從威尼斯雙年展到日本的Gustav Klimt回顧展,今年讓人期待的藝術展覽
Artsy Travel:罪惡之蛇、裸露男孩、受傷天使,Hugo Simberg筆下的坦佩雷主教座堂
13 Februar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