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重溫了加拿大導演Graham Kolbeins執導的紀錄片《Queer Japan》。曾和日本同志漫畫藝術家合作,因而認識了許多酷兒朋友,也使Kolbeins開始關注日本文化。當Kolbeins聆聽酷兒們分享故事時,會自然而然地站在對方立場了解事情,他因此思考,或許拍攝來自不同地區的視角非常重要,說不定這世界就會多些理解與包容?通過《Queer Japan》這齣紀錄片,Kolbeins希望以真實的鏡頭為大家揭開了日本LGBTQ圈的神秘面紗。
在《Queer Japan》紀錄片中,監製Hiromi Iida打電話詢問LGBTQ+的相關團體,調查是否有人願意接受採訪,四年來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東京、大阪、神戶、群馬和沖繩的同志圈進行採訪,最終一共訪問了約八十位的酷兒。片中圍繞於藝術家、學者、變裝皇后、市議員、酒吧老闆、攝影師等各行各業的酷兒,一窺他們面對性向的探索,以及遭受無視和排擠的心路歷程,到現在已經能追求自我認同,紀錄片更聚焦在他們面臨的困境,期望社會能對不同身份的存在給予肯定。
身心障礙者的性需求,亦是《Queer Japan》討論的話題之一。也許,沒有人教導身障者在性衝動產生時該如何解決,使他們無法理解「性」是什麼,對日常生活難免造成困擾。像是對聽障者而言,手語並沒有性傾向的專門比法,這可能使聽障者無法表述自己的狀況。為此,有相同困擾的人便站出來,架設網站和創辦雜誌,設身處地的為聽障酷兒發想相關專有名詞,避免使他們成為局外人。
事實上,《Queer Japan》導演起初是以著名的同志區「新宿二丁目」為拍攝根據地。在新宿這個聚集人潮的繁華商圈,究竟是從何時發展成日本最大的同志村?
「一天結束,人們趕著回家之際,正是我一天的開始。」
—《深夜食堂》
由漫畫改編的日劇《深夜食堂》,故事背景正是在新宿,有眾多酒吧和風俗店雲集,又遍地美味的料理與令人放鬆的昭和風情,是一處難言好壞的灰色地帶。在演變成現在這個多元化的面貌以前,新宿的歷史始於1698年,是在江戶時代由民眾的再次請願下,所開設類似於公路休息站的「宿場」,因此取其名為新宿。不久後,新宿發展為當時的新興景點,漸漸設立多家「岡場所」(私娼寮),吸引著無數前來尋歡作樂的人們。
而時間來到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表層較為脆弱的淺草、銀座等地區災情慘重,而新宿則因為地盤穩固,災害相對輕微,使得新宿的人口激增。除此之外,再加上新宿車站為重要交通樞紐,街上更林立百貨店、電影院、喫茶店和劇場等娛樂場所,新宿儼然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表示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宣布戰爭結束。儘管車站和伊勢丹依然還在,但曾經熱鬧的新宿也終究成了一片廢墟。戰後物資極為缺乏,政府只能將僅存的糧食統一發放,然而配給的食物根本無法滿足百姓,於是在新宿開始形成大規模的黑市。在那時,不只有食物和衣服被交易,性也被作為出售的商品。黑市商人將客人帶到臨時妓院中,使新宿逐漸發展為風俗店一條街,甚至還有一些性工作者,其實是男性打扮為女裝的男妓。不過,黑市牽扯到犯罪行為,還連帶使環境變得髒亂,政府於是進行掃蕩,到了1951年新宿的黑市幾乎消失殆盡。
至於新宿二丁目則是在1960年代開始,進駐了數間男同志酒吧,演變成日本代表性的同志友善地區。在日本,儘管戲劇、電影和動漫都有以同志為題材的熱門創作,但彷彿只能作為娛樂消遣,現實生活中同性戀還是難以被大眾接受,彷彿只能去特定的區域才能勇敢做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Queer Japan》當中也有談及透過變裝、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的酷兒;或是努力練出強健體態的跨性別男性,亦有到現在都仍在摸索性別與性向的人,他們羞澀又大膽,開放卻壓抑。這些由採訪所帶出的人生百態,都是我們少見到的日本文化當中,一些渴望被社會理解而非漠視的那部分。
13 April 2021,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Queer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