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英劇《倫敦生活》(Fleabag)第二季回歸了。在第一季的故事裏,這部劇實在是很「喪」:渾身都是缺點的主角們、毫無起色的日子、瀰漫的孤獨氣氛以及毫不客氣地戳穿的生活真相……感覺每一集都可以悄無聲息地把人擊潰。但這樣的「消極」卻不令人反感,反而穫得一種「消極的快感」。
劇中,每個人都在維持表面的人生和繼續在「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生活中徘徊、掙扎,假裝一切都很好,但其實什麼都不好,於是逐漸走向了失控的邊緣。有時候,我們為了讓自己好起來,需要時不時服用一顆「消極藥丸」。
不是不理你,只是我悄悄設置了靜音
到底是誰發明了「已讀」功能?讓所有情緒都失去消化和處理的時間,試煉感情的煉金石變成了「是否秒回」;有時候朋友想分享開心的事,或者急需將心事傾訴,一連串的消息和語音便如風雨般開始敲擊聊天窗口,實行「狂轟亂炸」。
「為什麼你都不回覆我信息?」不敢告訴你我悄悄將程式設置成靜音模式,也不敢告訴你其實我是已讀不回。我們不是疏遠了,也不是發生了緊急事件,只是突然想留些時間給自己──不想回信息、不想查郵件、不想在意有多少人給了like,也不太想馬上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只想發呆幾秒,放空一會,任由屏幕閃了又閃。
+延伸閱讀|Thoughts:13歲時,我還以為23歲會是這樣子
有些「分享」,我只設置了自己可見
又是誰發明了「分組」功能呢?不能讓心事留有一個曖昧的空間嗎?社交媒體比起日記,更像是一個公告欄:某天因為心情不好發了一句牢騷,家人和朋友的關心便馬上蜂擁而至;起初尚會一次次解釋、一句句回復,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便將這些小小的陰暗角落設置成了「僅自己可見」。
有時候是不想別人擔心,有時候聽到的安慰是「這些小事不值得傷心和煩惱」,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上真的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感同身受總是有限的,有些情緒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和消化。無所事事時翻看這些喃喃自語,其實也是一次次和自己對話的經過。
+延伸閱讀|Social Manual:你患上社交媒體焦慮症嗎?給自己一個網絡假
有些歌只能獨自悄悄聽了一遍又一遍
其實每一次說完「我要睡了,晚安」後,才成為了隱身的夜行動物──刷刷各大社交軟件如Instagram和facebook,或者看看短片;有時候會將那幾首聽了好多次的歌,在夜深人靜時又悄悄再聽一遍。
這些歌是不敢分享的歌,因為裏頭是浸滿了情緒的音符,勾起的可能是一段往事、一串回憶、一場心動、一次告別或是一個人。有些心事永遠無法訴諸於口,而引起共鳴的歌詞僅成為能在歌中找到抓住的稻草。他或許不知道為什麼你聽這首歌時,總是會悄悄抹淚;她或許不知道平時喜歡搖滾的你,有一首放在心裡的抒情歌……每個人都有一份只屬於自己的歌單,再變成自己的故事唱片。
+延伸閱讀|Her Playlist:來自香港九十後獨立唱作人楊彤的歌單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他說:
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不讀報紙,不聽廣播,不聞流言蜚語,完全、徹底地陷入懶惰,對世界的命運絕對冷漠。這就是我們能給自己服用的、最好的藥。
To be silent the whole day long, see no newspaper, hear no radio, listen to no gossip, be thoroughly and completely lazy, thoroughly and completely indifferent to the fate of the world is the finest medicine a man can give himself.
—Henry Miller
不用假裝元氣滿滿,不用強顏歡笑;不想說話的時候就靜音,想哭的時候就大哭一場——有時候也要讓自己體驗一把「消極的自由」。
DESIGN: CHRISTY/HOKK FABRICA
2 April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