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的唱作人Fishdoll的音樂從泥土中汲取養分:生猛、野蠻,從秋天的葉子中探出本應在春天生長的芽。她的音樂所表現出的世界實則更為宏大,有著新綠的朝氣之餘,還帶著萬物初生的混沌質感,在粗礪的砂石中迸發極限的生命力。
Fishdoll的音樂知識十分廣泛,因為她通常都是靠朋友的推薦來認識新的音樂類型:從90年代紅極一時的Trip-Hop 組合Massive Attack到美國電子音樂廠牌Stones Throw的Hiphop製作人Mndsgn,再到英國的實驗搖滾樂隊Stereolab,風格各異的音樂類型必然對Fishdoll的創作思路產生了許多影響。
從北京一所大學的音樂傳播系畢業後,她決定跟隨自己的直覺,去追逐「讓自己起雞皮疙瘩、卻不知道是什麼的爵士和弦」,報讀了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的爵士與現代音樂系;那裡的創作氛圍讓她開始如饑似渴地製作音樂。「同學會鼓勵我,逼我分享我做的歌,我受到特別大的鼓舞;那個時候就感覺不做(音樂)都不可能!」Fishdoll回憶道。
只要打開她在2018年創作的專輯Nonsense,形態各異的獸便一頭頭在叫囂著、迫不及待地躍向你,又在跟前如霧般散去。在這張由美國廠牌Paxico Records發行的專輯裡,她的音樂觸感新鮮而神秘:喑啞而迷幻的電子合成器音色、混濁且生猛的非洲鼓點與叫喊、不構成任何意義的歌詞……她的音樂彷彿是另一個星球的語言,只有在介乎未來與當下的某個節點,你才能找到她那生長在異世界的音樂。
《Nonsense》裡的第一首歌《Toehead》節選
Fishdoll對音色有著神賜般的敏銳,與筆者的採訪中她提到:「我壓根沒想過自己要做成什麼的音色,當時只是很純粹地想貼近自己喜歡的類型,比如當時很喜歡美國Chillwave創作歌手Toro y moi,還有lofi的質感;可能也因為自己製作水平有限,低頻特別混,所以加起來有髒的感覺。音色選擇是沒有考究的,都是在探索的過程。」
以橫衝直撞的創作方式,加上Fishdoll天生的樂感,引領她創作出純粹而獨特的音樂。作爲唱作人,Fishdoll對如何處理自己的歌聲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從兒時起,她便喜歡身處不會引人注意的位置,而這種性格特質也許和她如何處理自己聲音不無關係──她將人聲淺淺地舖在曲子靠後的位置,與常見的含人聲曲目相較,她的吟唱更像是一種獨特的氛圍音色,是從宇宙深處寄予人間的禮物。
Fishdoll 對無意義的歌詞的解釋是,那是她自己創作出來的語言。在演出的時候,她還會即興創作出新的發音,每次表演時,聽眾都會跟隨她來到一個新的星球。
Fishdoll 演出現場
Fishdoll在與筆者的訪談中重聽去年自己做的專輯,她說她看到「很單純的自己」,這也是她正尋找的東西。即將30歲的她覺得自己在創作中開始有雜念:「雜念來源於年齡和自己的生活。另外,音樂上的目的性增強了:變成做『音樂是為了什麼』,而不僅僅是為了做音樂。」
也許,對於Fishdoll這種「直覺型創作者」來說,生活狀態會極為影響她的作品狀態,但狀態無分好壞,唯有在創作時誠實面對自己內心,作品才能將人連結。Fishdoll計劃明年出一張專輯,與海洋環保有關:「我會寫我對海洋生態的反思。音樂人都應該有責任為社會做貢獻,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想把音樂變成能號召一些事情的平台吧。」
筆者相信Fishdoll接下來的專輯將又會為聽眾帶來一個怪誕不經的新世界,也許是一個以魚鱗作貨幣的世界,也許是一個撥開五彩斑斕的雲霧後才能到達的仙境。
《Nonsense》裡的第一首歌《Toehead》節選
Cover image via Instagram@fishdoll
音樂,不只一種模樣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30 Septem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Music Monday音樂電子音樂Fishd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