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美麗?大概一切美好物事、華麗走向,都可以是註腳。然而,有人卻以悲劇來詮釋心中版本。周洲和池韻──電影《美麗》的導演和演員兼編劇,各自揉合對生命的領會與詰問,沈澱出這部悲劇性、給認為呈現人性高光時刻的作品。
這部獲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三項提名及奬項、入圍亞洲與國際大小電影節競賽奬項的電影,內容以一位命運多舛的女子美麗的遭遇為主軸。少女成長中充滿不堪,遭父母愛人拋棄、被姐夫強奸生下小孩,面對窘境最後選上以最暴戾方式,回應無法掙脫的處境。
悲劇性走向的命運
「一個人在生命當中試去掙脫困境,本來就是一種生命力。美麗在困境當中,雖然無法逃脫命運,但她不斷地掙脫、坦承地面對自己的情感,但這部電影在我來說還是美麗的,也是我想呈現的」,沈靜寡言的導演周洲,娓娓道來了這番創作原委。
作為這套悲劇意涵的載體與靈魂,飾演美麗一角的池韻,對於如何投入角色處境和情緒則説,「雖沒有經歷過那般疼痛的少女時期,但我的人生經歷不是一帆風順,也受過不公平待遇,因此對角色理解有一定基礎經驗。而當我賦予美麗一部分,演的過程中她也成為我生命一部分」。
暴力與尊嚴
對於電影中的暴力元素的呈現,池韻如此說,「女性身子柔軟同時可以具備很大力量。她敏感細膩,卻在生理上比男性承受更多痛苦。而這種痛苦也累積了一定的力量,當有天可以釋放,它可能就以百倍力量去釋放」。
對池韻而言,戲中姐夫呈現的是極端的男性形象,但像周洲一樣提到的,姐夫這個角色也有自己的苦衷,只是當他貌似比較能承受痛苦,站在高地指責同性戀的美麗時,行為純粹出於自私,卻形塑了那些看不見的暴力。
那些性侵、翻桌子、殺人、肢體上的顯性暴力,與美麗姐姐、姐夫對她的各種逼迫的隱藏暴力中,都如戲中一把用以威嚇自衛的刀,以反方面的凌厲之勢,把美麗推向不可挽回的盡頭。然而,這卻同是美麗用以捍衛尊嚴的方式,像周洲所說,生活在充滿暴力氛圍下,暴力於美麗而言是熟悉的,同是渴望尊嚴的她回應痛苦僅有的方式。或如周洲所提的情慾情節,這同是讓她感覺自己存在的一種原始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的恨背後疊加如此多痛苦,這個恨或以幾何倍數增長,由這種恨衍生的暴力,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事情」。
孤獨之必要
周洲認為,池韻是一位非常忠實於自我的人,「她在絕望的領會上比我有經驗,因此當她去演一個悲劇人物時,是非常真實而有張力的。而美麗的命運是一個悲劇性的走向,不管能否得到理解,她也明白終歸痛苦還是由個人來承擔」。
「命運之所以無可改變,是因為命運在所有開始結束之後,你才能看到清晰的圖境,那個圖境叫命運」,周洲解釋電影之所以以宿命為論調的原因,也對另一樣人所不可拒絕面對的事實──孤獨,有番見解,「在我的印象裡它並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事實。這種事實會經常產生一種清醒,因此當你接受了這個事實,它反而會給你很大的力量」。
「每個人最終都是孤獨的走向終點」
對於宿論,他坦言叔本華哲學觀對其創作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特別是其藝術觀,「對大家而言,叔本華是悲觀主義的,對我來說他其實是表達了一種真實。他曾說,戲劇最難以及最高的呈現,是表現一個人物在接二連三的經受命運的打擊之後,在絕望中還能鼓起勇氣面對。同時叔本華表達了對於人性的一種關注,這些說法直接影響這部電影的戲劇結構」。
感性與理性混合體
如周洲所形容,美麗是倔強、脆弱又細膩,現實中的池韻何嘗不是一位讓人感覺如此的揚眉女子。戲中美麗雖然歇斯底里,但戲外的池韻對感性與理性這回事,則有如此見解,「主流大概都以一種男性是理性、女性是感性的說法。像不少人都會說女性經常無理取鬧,但我覺得女生心情不好背後都會有原因,不應給簡化成純粹情緒化的解法。像我認識的女性中,不少該理性時理性、感性時感性,應該說是兩者混合體,主流對此以完全二分的說法其實是片面的」。
美麗與姐夫電影中的角力,多少反映主流中女性總給認為應該從屬男性的論述,池韻則說道,「我不是要抨擊男性,就只想讓身邊人的知道,世界不是這樣的,男女並沒有甚麼分別」。
劇本創作的與角色靈魂
對於不少女性電影都以男性視覺去呈現,池韻則覺得,「這種手法不少令女性形象符號化」。對於男性執導的女性電影她則表示,「男性去拍攝一部女性電影,如果能發自內心去傾聽女性聲音,首先他大概是個很正直的人。部分人或許為了展現自己很紳士而假裝在聽,事實上卻不懂也不在乎這位女人在說甚麼。而我覺得周洲導演,是真正地在聽一位演員對於要演的角色的理解的甚麼」。
而對於作為一位演員同時介入劇本創作,池韻則說,「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看的是演員主導的電影,而不是那種純粹著重導演拍攝手法的電影,因為作為觀眾,我會更容易被角色的情感所感染;而導演電影,我只會當理論去看,也難以獲觸動。而當拍起一部,演員主導電影時,不管男或女性為主,如果能讓演員在過程中去介入劇本創作,這個角色可能很早就有靈魂。因為演員是最瞭解這個角色每刻的情緒、心理轉變,那種細微的程度,只有演員才知道」。
有趣的是周洲坦言,自己是位經常自我否定的人,或許就是這種對生命經常來回思考的態度,在執導一套嚴肅探討人性的電影,同時遇上對角色或劇本有如此多想法與堅持的演員池韻時,才能保留各種詮釋的空間,讓電影能有變得更立體、人性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