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城市和社會的構造,人類通過文學和電影為此設想過無數的可能。天馬行空的導演們通過影像,讓這些不可思議的景觀可視化,在虛擬空間構建時光通道,使我們得以窺探未來;從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開始,高科技的技術、人文意識、社會隱喻等城市議題便開始在想像中滋長發芽,電影甚至開創了讓純粹想像的未來都市成為敘事背景的潮流。隨著時間齒輪不斷推動,城市這個不斷運轉的龐大機器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是你,你會希望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呢?
Cyberpunk──沒有白天的冷色調之城
Cyberpunk(數碼龐克)風格的城市絕對是未來都市幻想的重要分支之一。在這種風格下的未來城市中,風景是這樣的:高樓林立、房間狹小;冷色調的鋼筋水泥映襯著霓虹燈和LED燈箱廣告;藍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陰雨與霧氣;科技高度發展的同時,地球已資源枯竭;不同種族的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文化融合也因為各種問題而矛盾重重。如果你想探索這樣的未來都市,以下這幾部電影不可不看。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
法國導演Luc Besson在這部電影中構建了一個他想像中未來的紐約城。故事發生在2263年,紐約大都會已成為了世界的首都,爆發式增長的高密度人口催生出無數的高樓和在空中橫行的多向車道;在這個水域不斷被擴充的都市埋沒有河流,只有在空中漂浮的木船。城市完全失去了觀賞和度假功能,接替這些任務的是漂浮於近地軌道的太空度假飛船;那個時候,連休息都變成了奢侈的消費行為。在這樣的城市街景中,我們僥倖地還能找到紐約城的地標建築,例如依然堅守的布魯克林橋,真實和虛幻就此相碰。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2017)
電影《攻殼機動隊》根據從1995年開始創作的日本動畫改編,在2017年搬上了大銀幕。電影還原了這部Cyberpunk經典之作對於未來城市的奇特描繪:巨大的人工都城在沉重地呼吸,成熟的電子科技和發達的信息流通設備在城市中隨處可見;可是即使霓虹燈五光十色、色彩明暗忽閃,整個世界還是缺少溫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Cyberpunk的經典所描繪的未來城市中,有許多東西方元素的混合想像,或許反映了未來文化混雜的趨勢,以及對我們生活在資訊過剩時代的反諷。雖然大眾對這部西方根據日本經典動畫改編的電影頗有微言,但這電影不失為另一種媒介方式為我們投射出動畫裡讓人驚歎的城市。
《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2017)
提到Cyberpunk,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上映的經典科幻電影《2020》(Blade Runner)。續集《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謙虛地從前作學習與傳承,冷靜而克制的訴說了這個悲觀的未來世界:溫情被抹殺,慾望被放大;你所撫摸、接觸到的不是真實;人的記憶可以被創造出來,甚至生命都可以輕易的再現與混淆。有別於科幻電影常見的冷色調,加拿大導演Denis Villeneuve在這個未來都市裡加入了大面積的橙色的人造荒漠地帶,並且兼顧了他獨特的建築美學。透過這反烏托邦式的城市,反映出後工業時代的延續:利益先行的冰冷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漠視。
末日之城,資源之爭和城市污染的歸途
在提倡環保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而關於氣候變化和濫用資源的新聞還是比比皆是。假如現在我們都習以為常的食水、空氣和乾淨舒適的環境在未來的都市裡都不復存在,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Mad Max: Fury Road (2015)
Mad Max系列終於在這系列第四部迎來了它的巔峰之作!在這個未來的世界裡,只有無盡的狂沙之城,水資源的短缺引發了連綿不絕的戰爭,擁有水就擁有了權力; 為了生存,每個人都成為了戰爭機器。末日狂沙的場景營造出了這片的「未來之城」:荒蕪破敗,鏽跡斑斑。除了讓人熱血噴張的美學場景外,關於環境的反思更為難得。電影中絕望的人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在過去,大家都能吃飽喝足;在過去,也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殺人」。
《太空奇兵·威E》 WALL·E (2008)
在電影《太空奇兵·威E》中,700年後的地球因為環境污染和大量堆積生活垃圾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人類早早飛去了外太空尋找新的棲息地,只留下了機器人為他們善後。然而長期繁重的工作和惡劣環境的侵蝕也正在消耗著機器人的生命;與此同時,人類還奢望著這顆藍色星球能恢復成曾經美好的家園,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
虛擬都市,無限的擬象異空間
造夢家們從未停止過探索思維邊界的腳步。除了現實生活,說不定在某個異域時空或維度空間,會有更為廣闊的虛擬都市;或許在那個城市或世界裡,我們可以扮演無盡的身份、體驗完全不同的人生。在未來,或許真的會有平行世界的可能。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The Matrix (1999)
作為無以復加的經典之作,《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率先洞察了人類在未來會遇到的哲學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實?」人類在人機大戰落敗后,肉身被囚困,城市Zion為人類所創造出的虛擬世界,並模擬了一切的感官刺激。然而直到現在,人們對於Zion在電影中到底是真實存在亦或是虛擬建構的問題還是爭論不休。在機器文明不斷進化的時代,人類文明又該何去何從呢?
《挑戰者1號》 Ready Player One (2018)
《挑戰者1號》裡所創造的共享虛擬城市一定是遊戲迷們的天堂。網絡遊戲「綠洲」(OASIS) 完全按照城市的模式運轉,玩家只要戴上VR眼睛和裝備,便可進到全景模擬的遊戲世界;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任何心目中想成為的「人」或「物」。在電影設定的2045年,由於資源枯竭和污染,地球已經佈滿了廢墟和貧民窟;人們只有通過數字化的「綠洲」,才得以變換身份,逃離現實,享受虛擬之都帶來的無限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電視劇《西部世界》(Westworld)中人類建造以供其肆意妄為、背景為不同時代和國家的機器人樂園;《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因為溫室效應引發氣候突變,讓城市變成汪洋的大災難;《觸不到的她》(Her)中上海和洛杉磯這兩座東西方城市混合焊接而成的未來大都會……美國電影學者Vivian Sobchack認為:「未來城市的描繪看似抽離歷史、超然現實,實則是我們日常經驗的想像之物。」然而這些電影中關於地、關於未來都市的想像,大多都缺少美好的描繪,反而帶有冰冷的色彩。這或許能讓我們反思:未來有很多種交叉複雜的可能,而這都是取決於當下我們所做的行動。
同場加映:
23 Novem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