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恐懼死亡,有人主動邀請死亡,不知道死亡對於你來說又是甚麼?或許你會認為自己還年輕,不用急着思考生命的終結,但以下這群人會告訴你,死亡其實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How we die is, after all, how we live
(譯:如何死亡,最終其實是你如何生活。)
筆者首次聽見Order of the Good Death的時候,便深深被這個社群所提倡的「正面死亡」(Death Positive)概念深深吸引。Death Positive,是一場宣揚以正面態度看待死亡的全球運動,由Caitlin Doughty於2011年發起。七年前,讀殯儀的Caitlin Doughty在加州南部高速公路上如常運送十一具遺體,每天接觸不同(死)人的她在寧靜的車程中開始反思現代社會如何看待死亡,最後她悟出了這樣的一個道理:「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但現代文化就死亡這個話題所營造出來的不安與恐怖卻不是。」
Make changes that will allow you, your family, and your culture die better.
(譯:製造改變,讓你、你的家人和你的文化死得更好。)

別誤會,這並不是諷刺的說話,而是Order of the Good Death向你作出的邀請。人類自古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活得更好,但這個組織卻叫你計劃如何死的更好。 組織指,過去二、三十年,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在出生地生活和終老,我們可以周遊列國,計劃自己的身後事和殯喪方式,Caitlin Doughty認為現代人可以更大膽的態度想像死亡。
生活要有態度,死亡亦要有態度。何謂有態度?你有想像過活人與死人毫無阻隔、結合文藝元素的靈堂嗎?有想像過穿一種會隨腐化速度而腐化的壽衣嗎?有想像過火葬場所產生的能量可以轉化成供給日常家庭需要的能源嗎?有想像過將自己的喪禮變為最後派對,邀請雪糕車坐陣嗎?Order of the Good Death成員的使命,就是要在殯儀業上推動革命性的改變。
Order of the Good Death由科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作家、設計師、建築師、心理學家、烘培師等等組成,成員之一的澳洲華裔建築師Barbara Chung,曾經設計了一個鼓勵活人與死人交流的澡堂──The Anamnesis of Being 。一直以來,死者都是由專業的殯儀人士「照顧」的,Barbara 希望顛覆這個傳統,讓親人也可以參與跟死者告別前的「梳洗」過程,她特別將氣味(氣味有喚起「回憶」的效果)與建築結合,令這個交流的經驗更正面。
藝術家Jae Rhim Lee重新想像人體與環境的關係。她的Infinity Burial Project便著力研究如何透過蘑菇分解和吸收人體所釋放出來的有害物質。她在2011年的TED演講中介紹了這個綠色殯葬意念:
Death has a face and it belongs to us all.
(譯:死亡有張面孔,那就是我們。)
—宣揚「正面死亡」的媒體Death & the Maiden
Order of the Good Death友好媒體Death & the Maiden曾經在網站上寫道:「與死亡合作是一種對抗的行為」(‘Working with death is an act of resistance.’)。筆者相信它所指的對抗對象就是社會對死亡的負面觀念。是的,我們不只要思考生活,更要思考死亡,因為思考死亡能夠啟發你如何生活。究竟你要過一個怎樣的生活?生命結束後接踵而來的事情,也在反映你所相信的價值嗎?這些,都是值得現代人思考的問題。
Cover Photo by Fey Marin on Unsplash
更多關於死亡的想像
DESIGN: LAWRA/HOKK FABRICA
10 November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