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提琴家、歌手與製作人,Sudan Archives的氣質就如沙漠裡盛開的花,見證著烈日、風沙與冉冉的火堆,倔強倨傲,一人獨舞。從她的處女作EP Sudan Archives開始,這位爆炸頭女孩就堅持以自己的音樂向世界喊話:多元的、包容的、創新的……像是這個美好時代理應孕育出來的花朵一般。
美國出生的Sudan Archives原名為Brittney Denise Parks,小名叫“Sudan”。她的藝名──「蘇丹檔案」(Sudan Archives)──已透露她的靈感發源地。蘇丹這個北非國家有著豐富的小提琴民族樂文化,一次偶然發現這些民族音樂後,她便將當中的小提琴奏法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之中。也許,非洲鼓點節奏現已成為電子音樂裡屢見不鮮的融合元素,但她的 R&B風格卻因蘇丹弦樂的加持而變得更有辨識度;當短促的琴聲與悠長的歌聲融合,此消彼長的音浪彷彿遍及廣袤的沙漠。
Sudan Archives – Time
Video via YouTube/Stones Throw
除了她的小提琴奏法、歌聲和編曲之外,她在音樂錄影帶裡的舞姿和一顰一笑,都帶著深深影響她的非洲民族音樂印記。在與音樂雜誌Pitchfork的訪談裡,她提到自己藝名的另一層含義:「“Archives” 同時也意味著如果妳想成為自己,你需要持續挖掘(音樂和文化)。」(“Archives also means if you wanna be yourself, you gotta dig deep.”)從她的音樂看來,她做到了。
Sudan Archives以獨特的風格得到洛杉磯最大的Hiphop廠牌Stone Throw的青睞。在今年11月發行的最新專輯Athena的封面上,她除去衣物的修飾,單手捧著的小提琴傲然佇立,化作一尊銅像,成為藝術之神。
Sudan Archives – Glorious
Video via YouTube/Stones Throw
在專輯首曲“Did You Know”中,她幽幽的唱著「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以為我可以統治世界」(“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thought I could rule the world”),但其實她並非一開始找到並確信自己的方向。在俄亥俄州長大的記憶裡,Sudan Archives並沒有什麼朋決,陪伴她的除了教堂,便是小提琴。打從小學四年級時第一眼見到小提琴,她便知道自己一定要演奏這件樂器;這個孩子依照媽媽所說的「靠著耳朵」開始自學,只要聽到喜歡的奏法,就嘗試跟著演奏。
在網絡上接觸到龐大的非洲民族樂後,她繼續一邊挖掘,一邊學習,漸漸在電子音樂的道路摸索出自己的風格。其中,來自喀麥隆的電子音樂先鋒Francis Bebey是她早期的學習對象;當簡單的非洲音樂節奏和電子音樂相遇,便構建出人類文明本源與未來世界交融的奇妙體驗。
Sudan Archives對音樂的渴望釀造了跨越地域和時空的土壤,她邊汲取養份,邊栽種自己的種子,孕育著、生長著、奏唱僅屬於她的花語。
Original cover image via Instagram@sudanarchives
同場加映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26 Novem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R&BStoneThrowSudan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