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香港M+展亭的最新展覽,就匯聚了六位入圍「希克獎」的藝術家於過去兩年的新作,他們用各自的藝術探討各種難以言喻的命題:死亡、時光、身份、聲音等,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與香港淵源不淺的行為藝術家林一林,還有作品被Hammer美術館、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納入館藏的藝術家胡曉媛。疫情未退散之際,展亭目前暫時閉館,但趁著這個時間,你仍可安坐家中瀏覽有關展覽與入圍藝術家的網上內容。展覽網站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認識兩位入圍藝術家胡曉媛和沈莘。
比 起 清 晰 了 然,更 愛 混 沌 的 迷 離
比起清晰了然的事物,生於哈爾濱的胡曉媛更受混沌的迷離所觸動;她的藝術創作往往富含哲思與詩意,經常採用多種天然物料,簡單地討論時間、空間和存在等抽象概念。比如說她在M+展亭展出的裝置作品《石疑》(2019),它以「綃」創作而成,參觀者眼前輕巧而堅韌、半透明的生絲,在抵達「希克獎」展覽廳前,都是經歷過長達數月甚至一年的陳化。
不 只 一 種 解 讀「陳 化」與「腐 朽」的 模 樣
她把綃包裹著各種物件,肥皂、毛髮、磚塊,甚至熱情果,這些我們日常生活會所見所用的事物,甚至建築工地的廢料,都變成了藝術家胡曉媛充滿「生命的温度」的藝術品,呈現悄然流逝的時光。胡曉媛認為自己刻意留下模糊之處的作品,並不只一種解讀模樣,也沒有單一的觀點。事實上「陳化」與「腐朽」,也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觀眾不難注入自己的觀點與解讀,觀察物料之間於陳化、腐朽過程的互動和變化,體會作品當中所包裹著的概念。
「我一直不喜歡太過清晰的事物,因為我覺得混沌更接近所感知到的東西……」
—胡曉媛
胡曉媛:眼見為實?
每 一 個 作 品 都 是 一 次 新 的 嘗 試
另一位藝術家沈莘,是最年輕的入圍者;然而別小看他年輕,沈莘已是國內外經常被提及的青年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政治敘事,並以影像將藝術體制、政治、宗教、身份、性別等議題綜合呈現,促使觀者思考。
他生於1990年,16歲時移居新加坡,21歲時到倫敦升學,現居於明尼阿波利斯和阿姆斯特丹。沈莘的藝術創作與他的足跡同樣廣泛,泰國島嶼、烏克蘭、加拿大土著、日本小說家的作品,全都是他所觸及過的命題。而在每次創作前,沈莘都會花上以年作單位的時間,從多方面的文本與資料搜集,去研究接下來的創作主題。
他這次在M+展亭展出的錄像裝置作品《夜鶯的挑釁》(2017),則是透過四個屏幕分別探討性別、宗教、科學和文化的問題;觀眾須觀畢四段相互交織、共53分鐘的影片,才能理清整個作品的脈絡。
「它像論文式的Essay Film,裡面有宗教、歷史、個人、創傷,不同的東西,跟觀眾作出挑釁」
—沈莘
沈莘:信念游移
博 物 館 這 個 地 方,藏 著 觀 展 者 的 幸 褔
不少中西博物館如MoMA、大英博物館等的博物館商店,也成為了參觀展覽的遊人流連忘返的展廳;這個地方,藏著觀展者的幸褔,人們能夠把展覽中觸動自己的藝術理念帶走,留住此刻的體驗。而我們身在香港,也能找到這份確幸。
好 好 收 藏 一 份 被 時 間 陳 化 的 美
於西九文化區M+展亭內的M+商店或瀏覽其網上商店,不難發覺商方特意以藝術家為靈感,重新演繹出一系列與「希克獎」展品相呼應的限定產品。其中筆者就看上了這條帶點復古的褐色小方巾;以前人們習慣於巾上噴灑香水,用來掩蓋口鼻,以免吸入煙塵。
除了實用外,原來M+推出的茛染真絲口袋方巾,更是胡曉媛作品理念的變奏,讓觀者好好收藏藝術家這份被時間陳化的美。全世界大概只有30人做莨染,而本地莨染工藝師安加俊(Onka)便是其中一人。他利用傳統薯茛技法,為絲巾加入鐵水和銅水,由時間染出一塊塊相似卻不同的方巾;不一的色澤與質感,都是時間和染媒的足印。此外,隨方巾附上一片寫有製作日期、當日天氣和染媒等資料的布塊,記錄著這場時間、染媒與絲巾邂逅,好讓我們去了解手中這啡色的內在美。
秉持與藝術家合作的精神,M+團隊以首屆希克獎入圍藝術家的作品為靈感,並與六位入圍希克獎藝術家一同構思,呈獻一系列特色產品,令大家能以另一種方式接觸和參與這個展覽。歡迎瀏覽「M+商店」網上版選購「希克獎2019」展覽限定商品。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展覽藝術香港Sigg Prizewestkowloon安加俊希克獎沈莘胡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