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蔚藍晴朗的天空下,一顆黑色龐大的球體爆炸,威力在地平線上蔓延開去,吞噬了整座城市,高樓被炸得粉碎,陸地上盡是一片頹垣敗瓦;在這之上,「アキラ」(阿基拉)三隻大字赫然躍於紙上──接著跌入一片昏暗,時光飛逝至三十一年後重建的這座城市:新東京都(Neo-Tokyo)。
踏入2019年,讓人不其然地想起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經典改編動畫《阿基拉》(Akira)。
儘管劇情上有所修改,這齣1988年上映的改編動畫作品卻依然精彩,奠定了其後Cyberpunk(數碼龐克)在日本文化中的演繹風格。故事上,作者大友克洋透過經歷了毀滅性爆炸、重建後的新東京都──這個充滿傷痕記憶的地方,講述一個關於人性、貪婪和力量的故事。在櫛比鱗次的摩天大廈與霓虹閃爍的鬧市的背後,於陰影處掙扎的卻是社會的不穩定和人民對世界滅亡的不安。於是,在腐敗的政權統治下,反政府組織在市中心肆意破壞,年青人無心向學,成為每夜在公路上飆車的暴走族。
人性中無盡的貪婪與慾望
「阿米巴變形蟲擁有了人類的力量,它不會像人類那樣建築,
只會把附近的食物全部吃光。」
動畫《阿基拉》將人性中無窮無盡的慾望演繹得淋漓盡致:政客為了權力和金錢而互相撕殺、發起研究「阿基拉」的政客希望能藉此讓東京變得更加強大、一直被視為弱者的鐵雄(てつお)在獲得超能力、力量覺醒後,變得狂妄自大,慾求不滿,只希望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同時挑戰「阿基拉」的地位。
大友克洋透過鐵雄後來無法控制力量、失控反噬,繼而引發起東京再次爆炸的結果,向觀者道出貪婪的代價;人類不斷追求未知的、龐大的力量,然而卻未夠成熟去駕馭這種「高等文明」,於是最終這無窮的慾念只會換來毀滅與災難。
與此同時,《阿基拉》中對女性的刻畫同樣值得一看:
弱勢女性是對過去美好逝去的痛惜:香織
根據專欄作家ees在The Artifice上的分析,在動畫電影版本中香織(カオリ)是鐵雄的女朋友,性格膽怯害羞,有著典型的弱勢女性形象。儘管如此,她仍是鐵雄心靈上的救贖,能讓他感到舒服、安定;當鐵雄被強行關押在政府實驗室時,香織是第一個找到鐵雄、與他逃走的人。
然而香織的下場卻是十分悲慘,不但在一次逃跑中遇上暴走族競爭對手,被對方毆打差點兒被強姦,最終更被鐵雄失控的力量錯手殺死。弱勢女性的死亡,在當時或是在象徵日本民族身份的垂死,是戰後國家的一種自我哀嘆,這國家的人們失去了昔日的美好。
不遜於男性力量的女性是未來的希望:K
然而,反政府組織的先鋒K(ケイ)卻與香織恰恰相反,不但在每場反政府行動中作先頭部隊,勇於抗衡腐敗的政府;在與鐵雄交戰時,更從他失控的毀滅性力量中逃脫,最終發展出自己的超能力。
這種堅毅倔強、豪不遜色於男性力量的女強人形象與柔弱的香織形成強烈對比;假如香織是描繪戰後日本所流逝的美好的輓歌,那麼K便是復興日本的一個希望、一個重塑日本人身分價值的希望。
先知老小女孩是童年的殞落:清子
清子(キヨコ)在《阿基拉》中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她預視鐵雄將再次喚醒「阿基拉」的力量,更向男主角金田正太郎(かねだ しょうたろう)道出了「選擇」這個命題──「任何人體內都有阿基拉的力量」,每個人對於如何運用力量都會牽涉到之後的可能性;亦因為她視鐵雄為同伴,因此對鐵雄所作出的選擇,她也有責任要去承擔,於是最終她聯同另外兩個「老小孩」,一起啟動阿基拉以抗衡鐵雄失控的力量,並救回金田。
延伸閱讀:《簡·愛》、《金鎖記》、《黃牆紙》──女性書寫中的「瘋女人」
只是在她冷靜清晰的頭腦背後,清子卻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她的童年被科學家當作實驗品試驗,存在的唯一意義只是喚醒「阿基拉」;她被完全剝奪了本來應有的人生、自由和童年。
穩定人心的是宗教力量:宮子夫人
動畫電影中對宮子夫人(ミヤコ様)的著墨不多,只單純將她描述為宗教狂熱的「巫師」,引領信眾崇拜「阿基拉」的力量;然而她的存在卻象徵著宗教於亂世間龐大的力量:當人們生活在絕望、不安的動盪局面中,就再也無法相信科學。
唯一能於亂世中穩定人心的,就只剩下儘管虛無、但相信必定是強大可靠的「阿基拉」力量;只有「阿基拉」甦醒,才能將活在水深火熱、活於苦難之中的人民一一救贖。
Cover image: Akira (1988)
Reference:ees. “Akira: An Analysis of the A-Bomb and Japanese Animation”. The Artifice. the-artifice.com/akira-analysis/ . Accessed 18 January 2019.
日本,不只一種模樣。
同場加映
27 Januar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