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舞蹈,大家總想到站在旋轉音樂盒上的芭蕾女孩那種優美姿態。但有一位舞者卻把說話、唱歌、抽煙、大笑大鬧等生活日常,一併編入舞蹈之中。提出及確立「舞蹈劇場」(Tanztheater)舞蹈概念的這位,便是改變了舞蹈世界遊戲規則的現代舞大師翩娜·包殊(Pina Bausch)。
Pina Bausch所提出的「舞蹈劇場」顛覆了古典舞蹈格局,表現形式幽默、荒謬、暴烈得像帶刺,同時又細膩得直抵內心幽微之處;這種舞蹈形式與後現代舞蹈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舞蹈流派」。
Pina Bausch總是神情肅穆,笑起來時卻靦腆而帶點純真;現實中與她相處時總給人一種距離感,但她的表演卻極具渲染力。這位謎樣的德國女子一生共創作了數十部悲傷與幽默並存的現代舞蹈,所編的作品除了關乎個人經歷,亦總能引人共鳴。在舞蹈世界裡,這位編舞師從不看重舞者舞姿是否完美,而是他們為甚麼而起舞。
我在乎的不是人如何動,而是為何而動。
I a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 Pina Bausch
《春之祭》(Frühlingsopfer)以兩性間的角力、暴力與傷痕為主調,像身穿鮮紅透明薄紗的女子,便象徵了祭品,以舞蹈道出不少女性共同遭遇的性別壓迫;《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則回溯至Pina Bausch從前在父母開設的咖啡館裡的私密記憶,台上只有寥寥數位舞者,由Pina Bausch本人演出的神秘女子則像鬼魂般在台上獨舞,氛圍死寂而疏離。在以8000朵粉紅康乃馨佈滿舞台的《康乃馨》(Nelken )裡,則有演員、舞者甚至普通觀眾,一同在台上展示生活裡各種日常。荒誕、尷尬,卻又不失幽默輕鬆。
舞吧!舞吧!否則我們只會迷失。
Dance ,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 Pina Bausch
15歲時,Pina Bausch師從德國編舞大師Kurt Jooss學習現代舞,後來獲得獎學金,前往當時的現代舞聖地──紐約──學習古典芭蕾、印度舞蹈和編舞;30多歲便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 Opera Ballet)的藝術總監,之後更將舞團轉型為後來享負盛名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舞蹈劇場」這種風格剛面世時曾被觀眾嗤之以鼻,甚至相關作品公開演出時,Pina Bausch就試過被觀眾當面破口大罵和質疑,但她還是不違餘力地挑戰傳統芭蕾,擺脫僵硬的舞姿及病態的體態規範,將真實的肌肉線條及情感帶上舞台,讓舞者將情緒如實釋放,感染觀者。
「我舞蹈,因為我悲傷。」
Pina Bausch長期將頭髮低束於腦後,台上表演時只穿一襲裸色薄紗,台下則喜穿黑色寬松長褲、上衣、西裝,又總是煙不離手。她在表演中處理了人類的核心情感──愛、孤獨、恐懼,這些演譯理所當然地牽涉到她的個人經歷。
「我舞蹈,因為我悲傷。」她如此解釋自己熱愛跳舞的原因。成長於戰後德國的她,在表演中混合了孩提時所遭遇的集體挫敗與痛苦,因此舞蹈成為了這位大師與那些隱秘或絕望的情緒共存的方式。
2009年,Pina Bausch被診斷罹患癌症,五日後便驟然去世,終年68歲。她的才情與細膩的特獨人格,至今仍為不少人所驚嘆。天生孤僻的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就曾說過,Pina Bausch是少數能讓他不吭一聲、絕對服從的人,更指這輩子讓他感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劇作家Heiner Müller,另外一個便是Pina Bausch。」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A post shared by Suzanne Dellal Centre Tel Aviv (@suzanne_dellal_centre) on
Pina (2011) – Official Trailer [HD]
Video via YouTube/ indieculturebox
Cover Image via YouTube/Tanzen Ist Mein Leben
為你推薦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4 August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Café MüllerHer StoryPina Bausch山本耀司現代舞穆勒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