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公司,第一時間打開特定的新聞及時尚網站,這是我的日常。當一個編輯,總會累積到無數的「資源」,也會從中發現到自己的最愛。於是,你每天也會留意著它,幻想有一天也能做到如此的高水準。可惜世事難料,它今天突然跟你說:「我不做了,你也不用再來。」由Andy Warhol和英國記者John Wilcock創立的前衛時尚與文化雜誌《Interview Magazine》,就是這麼突然地跟大家說分手。
曾經光鮮,但也敵不過「錢」
5月21日,《Interview Magazine》舉辦了全體員工會議,宣佈其紙本及網絡出版物都將會結束。雖說突然,但倒閉原因也是有跡可尋的—1987年收購雜誌的出版商Brant Publication陷入財政危機,雜誌也長期處於虧損狀態。
After 10 months at my dream job at @InterviewMag, today is sadly my last day as the magazine has closed.
(這份在@InterviewMag的夢想工作,在10個月後,不幸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因為它要倒閉。 )
After 10 months at my dream job at @InterviewMag, today is sadly my last day as the magazine has closed.
My personal email is [email protected] if you hear of anything going. So much love to my amazing coworkers @ezra_marc @Jane_Gayduk @austentosone. pic.twitter.com/ILJOvPWpD4
— trey taylor (@treytylor) May 21, 2018
在步向50週年之際,Interview Magazine卻一直「百病纏身」。先是因沒有支付租金,整個團隊被迫搬雜位於紐約Soho的辦公室;擔任副出版人Jane Katz指自己被無理解僱,更指公司欠她23萬工資;編輯總監Fabien Baron於上個月辭職,並聲稱自己與擔任造型師的妻子Ludivine Poiblanc 被一共欠下60萬工資,加上前雜誌時尚總監Karl Templer被指控性侵犯,讓公司累積了不少內部問題。而雜誌編輯Ezra Marcus也透露,除了財政問題,他們也看不到Interview Magazine有「風山水起」的可能性,因此Brant Publication決定申請破產。
The abrupt decision to liquidate the magazine is regrettable given the myriad options that were available to avert this outcome.
(除了這個決定,其實還有無數的選擇。最終決定清算雜誌,這個做法令人相當遺憾。)
-Fabien Baron, via wwd
前衛先鋒的紙本代表
1969年,Interview Magazine的特行獨立,被大眾封為「The Crystal Ball of Pop Culture」(流行文化的水晶球)。以發掘出時代裡最新鮮前衛,最具爭議的人為定位,並就電影、藝術、時尚和音樂作全面報導。每期雜誌,他們也會邀請不同的藝術家,明星演員及模特兒等,更以一種「閒談對話」方式,窺探不同的流行文化。
親密而平易近人,可算是Andy Warhol強調的採訪方式。在雜誌裡,大部分也以一種親切的問答形式,讓受訪者分享自己的日常,而語調也比較生動口語。不想賣弄學識,不想自抬身價,也奠定了雜誌日後的專訪風格。
A post shared by Cherry Bomb (@cherrybombfm) on
提起這本先鋒雜誌,又竟能不談談封面及硬照呢?由藝術家Richard Bernstein打造的插頁封面,以及被Andy Warhol發掘的時尚攝影大師David LaChapelle,也為雜誌定義了一種高光澤,色彩艷麗的攝影方法,封面也充滿著普普藝術的反叛意識。這種呈現手法,既朦朧又富有戲劇性,既美麗又怪誕。
當年,David LaChapelle被發掘時,他只是一個輟學不久的青年。而Warhol對他也只有一個要求:「做你想做的事,只要所有東西看起來很好就可以。」(Do whatever you want, just make everyone look good.)由他帶領的色彩美學,至今已成為攝影師們的「靈感題材」。
A post shared by Meghan Scott (@meglesswonder) on
Interview Magazine的捲土重來,是不合時機嗎?
Andy Warhol逝世後,新聞紙本巨頭Brant正式收購,並於2008年重新發行雜誌。雖然印刷紙本已失去了商業可行性,也不是賺大錢的工具,但當時他們仍希望保留最初的精粹。除了一班富熱誠實力的作家外,還有不同類型的攝影師及藝術家參與。如2014年1月號,Kanye West的「火熱封面」,或是2015年9月號的名人自拍封面,也獲得不少的好評(但我還是比較懷念Lil Kim和Madonna的封面照)。
對任何想要搬到紐約,有意投身出版界的人來說,Interview Magazine仍是夢寐以求的A-list職業。但它的結束真的只是因為錢嗎?我想跟整個傳媒生態也有關吧。不論是紙本或網上平台,廣告無疑是主宰生與死的因素之一。一本以先鋒文化為主題的雜誌,經過再多的重組及鞏固內容,如要生存也不能「嫌錢腥」,亦不能缺少點商業味。
也許,有人覺得紙媒步向絕路,或覺得Interview Magazine的捲土重來不合時機。但無論錢又有多麼的重要,這一行總不能只為廣告和取悅讀者而存在吧。與其只問「讀者會不會喜歡看」,「會不會有廣告」,倒不如問問你想傳遞的東西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引起讀者關注的衝動。只為錢而存在,只上載空洞無物的資訊,那無論是「紙」或是「網」,下場可能都是一樣。
Reference: wwd, thefashionlaw, refinery29, theguardian
23 Ma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文化時尚Interview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