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變幻才是生活中唯一永恆的事,每天都與前一天不同,每一時刻都不能重來,然而再精彩的人生還是會有那麼一瞬間感到生活乏味。香港當代陶瓷藝術家Annie Wan的作品多為日常器具,並以日常生活為靈感,但是她直言自己也不例外,同樣地經歷過枯燥的日子。不過現在Annie卻以織毛衣比喻生活日常,或許你也能從她的細談中,重新發現平凡的可貴之處。
生 活,如 織 毛 衣 般 不 重 不 輕
回想起年輕的時候,Annie坦言曾自縛於日復日的千篇一律之中,未懂享受從容不迫的悠然;殊不知大自然這種穩定的流動,平衡和諧的節奏卻成為她日後創作的靈感、最珍視的感覺。「日常就如織毛衣,一條毛線不快不慢、不重不輕,一針一針地編織出一幅幅布。」Annie未有特意解決年少浮躁,只道經過歲月的馴化,自懂得欣賞這份平靜與安穩。
食 物 是 回 憶 的 鑰 匙,陶 瓷 是 日 常 的 對 倒
隨著當代藝術的光譜愈來愈闊,Annie不斷自問藝術是什麼:「陶瓷作為一種「物質實體」(Material and object based )藝術,它於當代藝術的位置及發展走向,是我經常思考的命題。」從她在日本部屋考察的作品,陶瓷是日常的對倒。沒有寫日記的習慣的Annie,透過一件件食物的倒模猶如寫日記記錄當地人們的生活點滴。「陶瓷呈現眼看不見的部分,比如說負空間,並將特定時間記下。」
那些在日本部屋的日子,為Annie帶來不少思考衝擊;她分享其中蛋糕、白飯倒模背後屬於兩位日本女性的故事:「遇過一位蛋糕店店主,她深信食物是回憶的鑰匙,甜品充滿糕點師的能量,因此她一直想將自己的能量提高,然後與其他人分享,讓進食的人吸收這些正能量。另外,遇過一位大病初癒的女士,在出院後她最想吃的是將紫菜鋪在熱騰騰白飯上的紫菜飯。這些片段都叫我難忘。」
她續指普通日常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既近且遠:「近在不少藝術品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媒介,遠在人們對創作模式的不理解。美感於日常生活無處不在。」
乏 味 是 因 為 我 們 只 重 結 果
陶藝品從胚胎到燒製成形,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在這個過程Annie察看到陶藝與日常的相似之處:「開陶窯剎或驚或喜,窯內意外無常,不過我們能夠消化經驗,將之轉化成常識。」造陶也好,人生也好,一切皆是眾緣和合;一件陶器是集眾多因素之果,才成就燒出來的效果,而生活亦然,受無數的因素所影響。故此,就如Annie所言:「『瑕疵』是一種結果——許多原因下得到的效果。」
的而且確,我們許多時候只看見眼前的「瑕疵」,而忘掉繁多的前因;Annie認為重結果未免過於乏味,並提議我們嘗試享受過程:「其實對著陶瓷我們也要謙卑,因為它不是一個全盤受控的媒介,我們要讓它的本性發揮,要留空間給陶瓷自己說話。一件好的作品,是由作者與陶瓷聯手創造。」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常駐於灣仔茂蘿街7號的平台「設計光譜」,這次以「茶」為軸心,由即日至7月19日舉行第四次展覽「肆樂——草人木」;從歷史、人文、大自然等角度出發,多面地展示人與茶之間的關係。參觀者可於寧靜舒適的氛圍下,欣賞當代陶瓷藝術家Annie Wan的器物,從藝術的角度感受茶的樂趣。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