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們的故事,都值得我們聆聽
#HFASKS
為什麼有時候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更有衝擊力?
What matters is the power of the image, the expression –the secret of the moment captured.
(最重要的是圖像的力量,攝影的秘密就是表情被捕捉到的瞬間。)
— Marianne Breslauer
拿起手機,隨意就能拍下每一個想記憶的片段,在這樣便利的年代,你是否能想像一張張耗時又無色彩的照片,能訴說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A post shared by Annemarie Schwarzenbach, daily (@annemarieschwarzenbachdaily) on
這 是 一 趟 愛 上 攝 影 的 旅 程
出生於1909年德國柏林的 Marianne Breslauer , 是「新攝影(New Photography)」的代表人之一。Marianne從中學畢業後便待在瑞士,到攝影師友人Lisi Jessen的工作室幫忙,學習攝影,隨後也在人像攝影師Frieda G. Riess所舉辦的展覽中,受到啟發,萌生了要成為攝影師的決心。1927年至1929年,Marianne就讀柏林第一家為女性開設的攝影學校Lette-Verein,之後進而在柏林工藝美術學院成功申請到獎學金,完成了學業方面的研究。
由於家裡的經濟狀況算不錯,Marianne因此順利前往當時歐洲最前衛的城市──巴黎闖蕩。然而不只她,有不少為了駕馭攝影的年輕女性,從世界各地紛紛來到Man Ray的工作室,希望能進一步學習到先鋒派(Avant-garde)的風格,練習較新穎或實驗性質的攝影技巧。在巴黎旅居的日子,Man Ray時常鼓勵Marianne「走出自己的路」,並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攝影風格。Marianne鏡頭下的作品,那所經之處的街頭風貌,是一張張富有詩意的畫面,深深流露出拍攝者的情感。而這些照片在她回到柏林後,也非常順利的賣給雜誌做使用,更因此得到在知名攝影工作室Ullstein的工作機會。
都 是 希 特 拉 的 錯
Marianne受命拍攝柏林的日常,並在工作室拍攝廣告照片和人物肖像。在1931年,Marianne將巴勒斯坦旅遊的照片帶回來,這些照片被大量的刊登在《Die Dame》、《Der Querschnitt》和《Frankfurter Illustrierte》等雜誌上,她憑著別人模仿不來的影像作品,逐漸在業界累積出響亮的名聲。Marianne在Ullstein工作兩年後離職,成為了自由工作者並再次回到巴黎,為藝術大師Pablo Picasso和知名經銷商Ambroise Vollard等人拍攝肖像,工作可說是扶搖直上。到了1933年的春天,Marianne受到委託,與瑞士攝影師Annemarie Schwarzenbach一起前往西班牙工作。沒想到,再次回到德國時已是納粹黨執政,猶太裔的Marianne無法以自己的名字公開地發表作品。幸好,Annemarie Schwarzenbach從中協助,將Marianne的作品刊登在瑞士的報紙上,並化名為「Ipp」,賺取稿費。
1936年,Marianne與藝術品經銷商Walter Feilchenfeldt移居到阿姆斯特丹,兩人在那兒結為連理,而她也決心放下最愛的攝影,與丈夫一起從事藝術品交易的工作。幾年後他們的長子出生,一家人搬家到蘇黎世生活,更成立了美術館Feilchenfeldt,專門收藏19世紀的法國繪畫。在丈夫去世後,Marianne仍繼續待在蘇黎世生活和工作,直到2001年與世長辭。
Marianne短暫的攝影職涯因移民和流放而中斷,不過儘管如此,她的名字早已成為攝影史的一部分,而那黑白的巴黎或是柏林街頭影像,也將深刻留在你我心中。
Original cover image via Flickr/Dutch Simba
DESIGN: WINNIE F / HOKK FABRICA
2 June 2020,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er Story攝影Marianne Bresla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