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這個名詞,跟1967年的經典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 都是教人多麼緬懷和沉醉,看過電影後不禁還湧上一陣憂鬱和省思,到底自畢業後再有沒有聆聽心裏直說的多個不願意?
曾經,我們或許都一如電影中的Benjamin那樣,對畢業後的惘惘前路感到無所適從,對將來也不敢大膽假設;或許當時也從父母、親戚裏頭一味接受太多的意見和壓力。
俗世的主流價值叫我們逐漸收起僅有的自尊、過盛的好奇與童心,我們也沒有去履行當初發願自心底最真摯的理想。而我們的反叛也不如Benjamin與Mrs.Rinbinson私通、存有肉體的關係那樣來得複雜和激昂。可以說,他是為未來而墮落,所以也索性放逐心靈盡情放蕩;而代表中產偽善的Mrs.Rinbinson就將對生命的絕望施加在與Benjamin不道德的關係上,企圖以肉體的歡愉遮蔽心靈的乾涸,這反之更見她的精神痛苦。
一路以來,我們的內心可能曾向你細細敲問過,但我們反而選擇放耳盡聽外面世界的步伐、別人的話語,太多的聲音蓋過了我們本身,不懂篩選,才會有所謂的「選擇困難症」──這些在物質社會才引起的奇難雜患。
畢業了,大多只盲從選擇在社會中規中矩,「販賣」心靈來換取安穩的生活。但最後又會否像電影那樣,Benjamin縱然跟Elaine一起而得到看似是心靈的救贖;抑或是終如結局一樣,他到教堂搶婚,但因曾過度的放縱、個人的思想價值仍未確立,即使兩人成功逃到公車上那一剎的興奮也難掩對未知前路的悵惘,崩潰的精神價值,物質主義的生活彷彿又將他倆硬生生地拉回血肉淋漓的現實。
看至劇末,湧上心頭是一陣刺痛,又是一連串的提醒,不就是叫我們一路成長走來也別忘listen to me ,聆聽心靈跟你溝通的話語,儘管那是多麼的零星!
我記得你說過,有時身邊的聲音太多,要懂得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
All photo via The Graduate 1967 movie stills
17 March 2015, 12:29 P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