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一群骷髏圍繞著跳舞是什麼感覺?生活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畫家們卻無比迷於繪畫這種詭異的畫面:骷髏們仿佛重新有了生命一般,與活人一起載歌載舞、彈奏樂器。然而,在這些以死亡為主題的畫作背後,留下的卻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和對生命無常的唏噓。這些作品在藝術流派中被稱為「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骷髏的舞蹈狂熱
在這些畫家的筆下,為何骷髏會從靜物畫中突然活過來?不少學者都認為,這些畫作其實反映了中世紀籠罩著歐洲社會的恐懼:死亡的必然性。當時,饑荒、戰爭和瘟疫都可以瞬間奪去無數人的生命,人們才意識到名望和地位在性命面前一文不值,生命僅在彈指之間便會消逝,脆弱不堪。



藝術家們開始將這種對生命的無力感畫入作品之中,而寄託的載體則變成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骷髏。從教堂的壁畫到各種版畫浮雕、從教皇到孩童──骷髏成為了「領路人」,一邊誇張地跳著舞,一邊帶領不同階層的男女老少,一步一步走向墳墓之中。這揭露了最本質的自然規律──生命終將迎來衰敗,沒有人可以逃得過。



+延伸閱讀|五彩繽紛的面具和骷髏── James Ensor 畫中的異境
伸張正義的死神骷髏
骷髏們的舞蹈狂熱讓它們不知不覺「跳」入日常之中,象徵如影隨形的死亡恐懼;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創作於16世紀的木板插畫集《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
骷髏不再僅僅只有象徵意義的「領路人」,而是融入到不同的生活場景裏,更蘊含了許多對現實的隱晦諷刺。骷髏變成了一個有思想的「審判者」,會幫助烈日下辛勤工作的老農夫策牛務農;但面對迷戀財力和名望的商人時,骷髏便化作死神,無情地將其帶走。


如同電影《與神同行》中演繹的一般,在面臨死亡時,所有人都將接受善與惡的審判。當時的霍爾班生活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親眼見證了封建貴族們利用自己權力掠奪和剝削農民,導致生靈塗炭,他將憤懣化作畫中骷髏手中的利劍,讓其成為正義使者,屠向貪婪的慾望和醜惡的人間魔鬼。

+延伸閱讀|只有現代人才感到消極虛無嗎?藝術史上的「虛空派」
延續至今的「死亡之舞」
這種藝術風格雖誕生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卻成為了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的靈感源泉,法國作曲家Camille Saint-Saëns在1874年創作的樂曲Danse Macabre便是其中之一。以Danse Macabre為主題的作品隨時間流傳下來,逐漸衍生出了一些傳說──在萬聖節的午夜,死神會演奏小提琴曲,召喚骷髏從墳墓裏爬出來,為他徹夜狂跳,直到雞鳴之時才重歸於土。直到現在,這首樂曲仍然是渲染萬聖節「群魔亂舞」氛圍的不二之選。
Danse Macabre Camille Saint-Saëns 1980s cartoon
Video via YouTube/GalaxyJDW
1929年,迪士尼推出了經典的動畫短片《骷髏之舞》(The Skeleton Dance),是迪士尼少有的「陰暗系」動畫。四個骷髏在午夜時分忘我地跳舞,不受人類世界的叨擾;短片風格怪誕詭異,卻彰顯了當時動畫的實驗性和創新。
Silly Symphonies – The Skeleton Dance
Video via YouTube/ 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
在由美國演員Tilda Swinton主演的驚悚電影《陰風陣陣》(Suspiria)裏,編舞家Damien Jalet便將「死亡之舞」編入其中。在Olga’s Last Dance、Volk和The Black Sabbath三場舞蹈中,人體骨骼以不可思議的角度扭曲、被紅繩束縛的身體、令人感到不安和殘酷的血腥動作,詭異與美感同時在舞蹈中流轉,成為了真正的「死亡之舞」。
suspiria (2018) – danse macabre
video via YouTube/ melo dreams
+延伸閱讀|因時尚結緣,成為一生摯友──Tilda Swinton與Haider Ackermann
Cover image via Wikipedia Commons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HOKK FABRICA
12 Novem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culture for dummies死亡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骷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