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妓 ,一種具象徵性的日本傳統文化,也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追溯藝妓的起源,其始於17世紀,並在京都與大阪首先出現。起初,藝妓是個「全男班」的職業,後來才漸漸被女性全面取代。若要成為藝妓,必須要過五關斬六將。除了對言行舉止有嚴格要求,更要精通琴瑟詩書歌舞。但在修練內在之時,藝妓的妝髮特徵,也隱藏著日本男性對女性的「遐想」。

藝妓髮髻,連睡覺時也要盡力保持完美
梳著異中有同的髮髻,戴著不同的髮帶髮飾,究竟這有什麼分別?在討論之前,必先要弄清楚藝妓與舞妓的分別。
想成為正式藝妓,必先要經過五年的見習過程,那即是舞妓。 顧名思義,她們主要是表演歌舞助興,並需要在宴席上服待客人。當然,不是所有舞妓也能成為藝妓,當中也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而在髮型方面,兩者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般的初級舞妓髮型,大多以「割れしのぶ」 (梳桃割)居多。利用她們的真髮,並以特製的「鬢付け」髮蠟與木梳固定成型,再繫上紅色髮帶。隨著年齡的增長,髮髻的款式也是變多,其中最受歡迎為較扁平的「赤鹿子」。在頭飾方面,她們的花簪變化多端,更會隨月份季節去更換,如象徵冬春季的梅花、秋季的菊花及春季櫻花等。因此,單看舞妓的花簪,大概能知當時的季節時份。
相反,藝妓則以「島田髷」為主。後方的髮髻形式沒統一標準,只要所有頭髮一同盤起來即可。在花簪方面,其設計則偏向高尚典雅,沒太多「花款」,以配合藝妓的形象身份。如此龐大的髮型,通常也要維持一周。可是這要怎麼睡呢?原來,藝妓需要依靠「箱枕」的幫忙。把它放置在脖子位置,以固定髮型,免得給弄亂。但長期使用「箱枕」,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肩膀酸痛問題,可是也得保持髮型的完美。
白面與「引眉」之美
提到藝妓的妝容,不得不提那標誌的白面妝。在局外人的角度,把臉塗白實在是有點可怕。但這種做法,與宴席環境有莫大關係。由於當時的表演場地較暗,期間只能點燃蠟燭。在燭光的映襯下,白面看起來更清晰而美麗。除此之外,她們更會搭配紅唇紅眼影。在江戶時代,紅色顏料相對較少見。採用豔紅的配色,某程度也象徵著藝妓的稀少性。
此外,江戶時期的藝妓有一種獨特的畫眉方式,其稱為「引眉」。首先,她們會把桐樹的樹支點燃起來 ,再於幾秒後吹熄 ,並用手指捏至冷卻,成炭後即能畫眉。
脖子後的「留空」,一種若隱若現的性感
從正面去看藝妓時,你會看到臉龐被徹底地塗白。但看著她們的背面之際,卻發現一個奇怪地方—為何脖子後方會有這個奇怪圖像?
在《藝妓回憶錄》裡,這個獨特圖案被稱為「三條腿」,意指脖子猶如女性雙腿般。學者沈思思在《藝伎妝容之獨特形式》的一文裡,曾說:「日本男性對女性的脖子和喉嚨的喜愛,就像古時中國人對三寸金蓮的執著一樣,有種令人驚異的狂熱。」在榻榻米文化的影響下,藝妓需在行禮跪拜時,才能暴露出這處位置。因此,她們才刻意把和服的後領位拉下,若隱若現地向男性展露出這個「私密處」。


縱使藝妓「賣藝不賣身」,但某程度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性符號象徵」。穿梭於交際場所的她們,從內到外也保持著優雅溫柔的形象,而且才貌並全 。比起相夫教子的傳統女人,藝妓獨有的「嬌媚」,猶如跟男性們談著一場虛擬的精神戀愛,讓他們有著無限的遐想。
Reference:
沈思思:藝伎文化的獨特形式美,《大眾文藝》 ,2010年19期.
高云:淺談日本藝伎妝容之解析,《中國電子商務》 ,2013年6期.
An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 Modernism and a Japanese popular aesthetic ideal, “Iki” by YAMAMOTO Yuji May 14, 1999
延伸閱讀:
Beauty Capsule: 歷史上的那一抹黑色口紅
Beauty Capsule: 原來百年前的女生,每晚也堅持這些繁重又講究的美膚步驟!
Beauty Capsule:為了接近國王,她們不惜用尿液洗臉…
8 Octo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