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印象主義風格的大自然風景畫,素來有「印象派之父」之名莫內(Claude Monet)會是經常提及的藝術家。他結合光學與色彩之間對「𣊬間」的視覺印象,將風景畫的可塑性推至頂峰;但啟發莫內重新演繹光、色的他卻鮮有人說──他是英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英國當代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Prize)所紀念的藝術家 威廉. 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Photo via Wikipedia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透納生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習藝術。他早期的畫作受當時藝術學院院長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影響,遵循古典主義色彩的學院派藝術(Academic Art)風格。隨著十八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展開,浪漫主義同時掘起,藝術家紛紛重拾對色彩的追求與迷戀,反抗新古典主義對秩序、和諧與平靜的理性追求,主張情感化、幻想性的表達方式。

Photo via Wiki Art
在鼓吹自由的創作環境下,透納進一步研究光與色之間的關係,逐漸擺脫古典主義;像是畫作《暴風雪: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雖這是一幅歷史畫,焦點卻落在大自然的宏烈壯觀。有別於一般古典主義畫作追求清晰細緻的技法,自然與歷史之間的關係透過「截取」不朽的瞬間表現出來,講究的是藝術家對自然的視覺經驗。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透納的光是顏料混合漸變而成,而色彩的變化源於光的折射,因此,色彩的表現張力不再局限於固有的棕與白;反之,色彩在不同的𣊬間之中變化萬千。這促使透納走出畫室,嘗試用水彩與素描等簡單快捷的繪畫工具,「截取」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精彩的𣊬間。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Photo via Wiki Art
透納著迷於大自然的宏偉瑰麗,儘管不被當時的人所理解,然而他仍一意孤行,追求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暴、日落、晚霞、日出、霧霾或沉船,在空氣間捕捉轉𣊬即逝的光彩。透納的一生都在和藝術不斷對話,生性乖僻甚至無禮的他對身邊的至親可謂極為不仁,然而卻能為藝術而犧牲,將自己的性命置於藝術之後,終日埋首於畫作中,仿佛著了魔般繪出一幅又一幅令人驚嘆的光色。

Photo via Wiki Art
在越見鬆濛的筆觸與色彩混合中,攝住了一幀幀大自然澎湃的一刻,卻又仿佛看到了繪者壓抑已久的情緒一下子全然爆發。畫中的世界靜止了,停留在最艷麗、最壯觀的那一分一秒,讓人在不知不覺間陷入靜謐,找到那永恆不朽中的一點喘息,也許這就是透納筆下風景畫作的迷人之處。
Reference: The Life of J.M.W. Turner by Walter Thornbury
同場加映
Decoding Art:從芭蕾舞畫裡看19世紀法國芭蕾舞者們的現實生活
畫裡的她總是拖著一副獅子的身軀──認識Leonor Fini
Vilhelm Hammershøi的畫,釋放了我疲倦的心靈
DESIGN: CHRISTY/ HOKK FABRICA
31 Octo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