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導演要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需要經過多少部電影的磨煉?談起Wes Anderson,「對稱偏執狂」和「色彩狂魔」絕對是最為貼切的兩大標籤。然而,這卻不禁讓筆者陷入思考:最初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如果你也和筆者一樣勾起了好奇心,不妨一起回顧他的處女作Bottle Rocket。
Bottle Rocket [Short Film]
video via YouTube/chris dow
「色彩狂魔」的處女作竟是黑白
筆者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很難相信這是Wes Anderson的作品──當中不但沒有任何超現實的怪異元素,就連色彩也全然剝去,構成了一部約13分鐘的黑白短片。
1992年,Anderson正值血氣方剛的25歲。當初他還是一名不知名電影製片人,腦袋突然浮現出那個奇妙的故事,於是便和同為劇本寫作班出身的同學、後來成為演員的Owen Wilson一拍即合,將這些存於腦海的畫面拍成了電影。故事並不複雜,講述了關於三個德州青年不甘於平凡生活,於是結伴成為犯罪團體。
當時,年輕的Anderson還未找到自己的風格,卻告訴了我們:邁向夢想的第一步永遠是嘗試。他之所以將電影拍成黑白片,或許是受到了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由法國導演Francois Truffaut以黑白模式拍攝的The 400 Blows(《四百擊》)所影響。
手提式黑白攝影、爵士音樂配樂……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自己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喜愛。他仰望著這些偶像,並不斷努力──如果機遇遲遲不來,那唯有先邁出一步。
+延伸閱讀|在《舒特拉的名單》的一片黑白中,女孩的紅外套有著這種意涵
上色的夢想
兩年後,二人在1994年的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舉行了這部電影的首映禮,唯獨引起了荷里活製片人James L. Brooks的注意,並願意將短片擴展成長篇電影,於是便有了1996年再次上映、長達91分鐘的版本。
在這版本中,Wes Anderson可以盡情享受為夢想上色的快樂和滿足;即使帶點青澀、稚嫩,這位導演控制構圖和顏色的才華卻已初見端倪。電影中,許多色彩的運用都透露出他充滿反諷意味的冷幽默感,例如身為搶劫大盜的三兄弟竟穿著搶眼的鮮黃色連體工裝褲,又或是紅色、黃色和綠色等搶眼顏色構成了一幕幕場景,讓畫面呈現出了戲謔的卡通感。
從最初的Bottle Rocket到去年上映的《犬之島》(Isle of Dogs),Anderson身上最珍貴的似乎是他的童真──在複雜的世界中,仍想要反抗「世俗」,正如他在知道自己可以拍攝第一部長篇電影時抑制不住開心,情不自禁跳起時被拍下的模樣。
+延伸閱讀|從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到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菲林電影中的色彩隱喻
用現實描繪夢境
比起Anderson後期更加出名的幾部作品,Bottle Rocket並沒有獲得太多人的關注和喜歡,甚至有很多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比起其它電影簡直是平淡無奇。
在觀看Bottle Rocket時,筆者總會不經意地被Anderson熟悉的幽默逗笑;當電影結束時,卻不禁意猶未盡,覺得當中有許多情節可以再次細細品味。在Wes Anderson的電影中,主角似乎都有一份別人無法理解的執念,或許如Bottle Rocket中著迷於「犯罪」,也可能是Moonrise Kingdom中決定要為愛私奔……他執拗地描繪著許多在現實社會無法實現的臆想。
Bottle Rocket雖然沒有超現實的元素,但筆者卻認為這是Wes Anderson最接近「夢境」的一部作品──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仍然有著一群人做著無人理解的夢,熱愛著他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或許當中多少也帶著Anderson自己身上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那一部分。
Cover image featuring movie still of Bottle Rocket (1994)
同場加映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6 Octo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Wes Anderson電影Bottle RocketOwen Wi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