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文化的摧毀,孕育了對抗戰爭的達達主義(Dada),藝術家以獨特的作品表達對社會、傳統藝術的見解,運動波及至歐美各地。其中柏林的達達主義者熱衷於以此為諷刺政治的工具,在這個圈子裡,唯一一個女性藝術家Hannah Höch是當中重要的成員,可惜在當時一直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同。

Image via wikipedia
Most of our male colleagues continues for a long time to look upon us as charming and gifted amateurs, denying us implicitly any real professional status.
(大部分男性同伴長時間以來,都當我們(女性現代藝術家)是有魅力、有天賦的業餘愛好者,不想給予我們專業的地位。)
Höch透過與伴侶Raoul Hausmann的關係,進入了達達運動的團體,在此之前,她學習過圖像設計、美術字體和人體素描,又為女性雜誌《女士》(Die Dame)等製作刺繡,替出版社處理插圖、排版和組合照片等,這都對往後她創作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打下了根基。不過即使Höch的才華橫溢,在男性團體裡始終逃不過別人的輕視;柏林達達藝術家Hans Richter形容她安靜文雅,「在沒有錢的情況下依然能弄一些三文治、啤酒和咖啡來」,彷彿她的存在只是為了點綴一個男人幫。

Image via wiki art

Image via wiki art

Image via wiki art
無論如何,Höch的藝術貢獻也是不可抹殺的,她除了與其他人一樣,以剪貼拼湊媒體的照片圖像來引起大眾對政治的注意外,還加添了不少對性別議題的見解。先看這幅《Cut with the Kitchen Knife Dada through the Last Weimar Beer-Belly Cultural Epoch of Germany》,右下角的歐洲地圖標示了女性獲得投票權的國家(包括Höch所在的德國),表達了她對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時期新女性角色出現的歌頌,而畫面上機械(齒輪、車輪等)的象徵則可能顯示出德國生活形態的轉變──女性因科技產品的出現而減少了做家務的時間。

Image via wiki art

Image via wiki art

Image via wiki art
不過女子的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Höch曾這樣說:
My work did not attempt to glorify the modern woman, on the contrary, I was concerned more with suffering woman.
(我的作品不是想讚美現代女性,相反,我更關心受著痛苦的女人。)
新女性剪掉長髮、穿短裙子,外表變了但骨子裡依然被人束縛,Höch看到了女生受著社會壓迫與無視(就像她自己的經歷),看到了新瓶舊滿的景況,所以不少作品如《The Beautiful Girl》和《Dada-Ernst》等都剪貼出被性化、侷限的女子,揭示新女性「樂觀」形象下的隱憂。
推薦給你:
Women in Art: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藝術家之一,達達藝術家Sophie Taeuber-Arp
Through His Lens:藝術家Alexander Rodchenko以奇特鏡頭攝下20世紀蘇聯女性
愛能將一顆躁動的心慢慢平伏,看英國首相邱吉爾寫給夫人如詩般的情書
DESIGN: CHRISTY/ HOKK FABRICA
24 November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