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能在主流電影作品中, 看見不少同志電影出現。想當年,2013年的女同志電影《接近無限溫暖的藍》震撼了不少女孩子的心,Emma一頭藍髮的回眸、與Adele具爭議性的性愛場面,都為女同志電影題材打開了另一條路線,不再是老舊的「婚後女同志」、「無限的遺憾」套路;另一方面,2018年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著重男性之間愛情的刻畫,南意大利的夏天加上希臘神話渲染,令觀眾對於男同志的想像不再限於圍繞「性」、「非主流」的糜爛形象,而更貼近他們愛情的細膩模樣。除了這兩部電影,最近上映的同志電影《Disobedience》、在康城影展大放異彩的《BPM》和在金馬獎獲得獎項的動畫《暗房夜空》,都是值得關注的新一代同志電影。
2018 《Disobedience》
在4月於美國上映的《Disobedience》由Rachel Weisz 和Rachel McAdams主演 ,探討在猶太社區的兩名女同志。
Rachel Weisz的角色和她在《浮生夢》(My Cousin Rachel)一樣,不約而同地也是飾演從遠方回來的單身女子,而她回到猶太社區,惹來不少猜度,其中一個主因是因她「未婚」。另一邊廂,Rachel McAdams飾演已婚的女同志,在籌備拍攝前更學習希伯來文和猶太宗教習俗,代入一個與自己背景完全不同的角色。
「婚後才意識到真我」的論述經常出現在女同志電影中,也許「婚姻」這一個議題,在探討主流性論述和女同志身分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加入猶太宗教色彩,電影強調一種「秩序」和「自由」的對比和衝擊,Rachel Weisz形容以猶太教社區作為地下女同志故事的背景,更能帶出女性的情慾和行為被規限的情況。上述兩位女演員的豐富演出經驗,令人期待電影的上映。
2017《心動120》
在康城影展奪下評審團大獎的《心動120》,英文戲名120BPM正是1990年代法國流行的浩室音樂拍子,電影背景落於90年代法國藥廠壟斷關於愛滋病研究成果、非牟利組織ACT UP Paris走上街頭讓HIV帶原者被看見和聽見的歷史。
激烈的抗議行動、運動之中所衍生的男同志愛情,熱血的場景讓人想起《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中的勞工遊行場面,震耳的強勁節拍,讓曾經參與同志運動的年輕人有著青春時期的共鳴。
男主角Sean作為HIV帶原者,在生命最後的歲月依然燃燒著自己的熱情,在ACT UP Paris 的行動中出力,生命和愛情有其盡頭,他的精神卻永不滅。
2017 《暗房夜空》
經過搜集香港同志的故事後所製造出來的動畫短片, 根據一個本地性工作者權益組織的同運成員Adam的心路歷程而構成的動畫,讓我們看到年輕同志在家庭兩代的矛盾、空間問題和個人理念的困惑。 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暗房夜空》,誠實地道出了本地同志運動者的無力感,抗爭從來不是討好的工作,可況理念與主流背道而馳,但正因為有人在默默為性小眾、性工作者發聲,這些議題才不會沈沒於大論述之下。
2017 《Based on a True Story》
性侵醜聞不斷的Roman Polanski找來Eva Green和妻子Emmanuelle Seigner 飾演兩個女作家,Elle替名人寫傳記,自己的名字卻不為人知,Delphine則是名作家,二人惺惺相惜後成為密友。她們關係雖然曖昧,但稱不上是女同志戀人,而電影著重「互相陷害的閨蜜」情節,令電影某程度上重蹈覆轍地敘述了「女同志等同反社會人格」的錯誤論述。
不過Roman Polanski的早期作品《苦月亮》(Bittermoon)也有著相似的反女同志傾向,電影同樣由妻子Emmanuelle Seigner主演,與另一女角色有共舞、曖昧和戀愛的畫面,不過結尾雙雙被槍殺。
《Based on a True Story》 涉及到女性作家的獨立性,其實也有其啟發,讓人想起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中對女性成為作家的寄望。不過事隔多年後,導演依然以同樣的「男性角度」手法描繪女性之間的愛情,對於呈現「女同志」形象有著不太健康的影響。
DESIGN: LAWRA/ HOKK FABRICA
6 May 2018,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