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脫口而出一句,好像簡單得很,但置身其中卻又不完全稱得上是簡單的一回事。要探討愛,其實是一件複雜難言的事情。若果將人性之愛置於生死道德之中,繼而作出批判,愛,已變得不太純粹。法國導演米高漢尼卡的《愛》(Amour,2012)探討生老病死之中的愛,挑出生死與道德的問題,讓人深思當中的兩極及兩難。
電影以平實簡潔的調子,以及不緩不急的節奏帶出一對年逾八十老夫妻的日常生活。夫妻二人都是退休的音樂老師,他們有時會去聽音樂會或交換想法,最深刻的是兩人早上正經而安靜地吃早餐,話不多,事不濃,有意無意地閒談,那種平淡自若的氛圍訴說了老年人的真實生活是何許的簡單平靜。老夫老妻相伴到這個年紀,生活上的事情已無需過於刻意和在意。
當妻子Anne怔怔地出神直望,George察覺到神色有異而伸手捧着妻子臉龐,那一刻靈機一動的知覺是屬於老伴之間的感應。這個時候,大概想像不到那怔怔定神的靈魂出竅是悲歌的前奏。
兩人閒淡恬靜的生活後來因Anne的中風癱瘓而泛起漣漪,而Anne的病況日益嚴重,便愈見兩人互相廝磨,對比起兩人之前的閒淡恬靜關係愈趨緊張,每一次的角力與掙扎都已達到臨界點。
成為被照顧對象的Anne因頓失尊嚴而多次企圖自殺,其中一次,拒絕進食尋死更逼得George狠狠地給她一個耳光。猶記得那一幕,拍過耳光之後,房子回復寧靜,趟伏在床上的Anne也冷靜下來,但那巴掌的響聲仍然盪迴於大屋中,幽幽不散。而留於Anne面上的紅印也久久不散,就像老伴長時間積壓下來的怨恨與疲累,冗長而深沉,教人悲痛不已。但看到心愛的老伴開始自我放棄,這深深的一記耳光便如同向對方訴說着自己內心的悲痛和不忍,以至於後來他用枕頭按捂Anne的臉令她窒息而死,當中愛與恨的廝磨,旁人又怎能確切理解?
電影以平實的拍攝手法來表現老年人的愛,沒有太多的對話,也沒有過於陳腔濫調的情感表達,卻呈現出低調且動容的愛情。其中有好幾幕在平實中帶點抽離和想像,如Anne病發前怔怔定神出竅的前奏,那空洞的眼神彷彿突然被死神的手飛快輕輕地遮掩了一陣子而走了心神,仿似是一種超脫現實的感知;另一幕是Anne癱瘓病卧在床時,一隻鴿子飛進屋來,George努力地把牠趕出房子,但後來當Anne死後,鴿子再次飛來,這次他卻用布把牠捉緊,彷似把妻子擁到懷中,加上幾個房子的空鏡畫面,就像對生命的無可奈何呼出嘆聲。
電影中那份愛之所以令人感到踏實、動容和震撼,是見於生命的盡頭,也見於人性的真實。你或許會說George把Anne殺死有違道德、殘忍不仁,或認為他想卸下責任與包袱,但我卻看到他不忍摯愛失卻生存的欲念和生命的尊嚴,亦不許其肉身衰敗直至消亡,才作出如此決定。
推薦給你:
婚姻中的「細水長流」是靜默不安的和聲?土耳其電影《逝水長流》
一改暴力美學的慣常,北野武1991年文藝愛情電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Film Club:從電影《都靈老馬》看末世下的虛無與重覆
DESIGN: LAWRA/ HOKK FABRICA
28 February 2018, 10:42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