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F Long Read|在速食的年代,慢慢讀。
#HFASKS
於你而言,姓氏重要嗎?
當一名新生兒呱呱墜地,取名字對於父母來說是頭等大事之一。究竟孩子應該跟隨父親的姓氏還是母親的姓氏,亦或是擁有一個獨立全新的姓名?在華人社會,隨父姓是常見的傳統,不過近些年「隨母姓」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女性整體社會地位提高及其他各種原因,隨父姓這一典型父權宗族社會的產物受到了挑戰。在未來,或許隨父隨母姓都一樣常見,又或許,姓什麼根本不再重要?

隨 父 姓 , 重 男 輕 女 的 表 象 與 根 源
雖然在我們身邊,隨父姓的人佔了絕大多數,但其實在很多地方並沒有相關法律制度強行要求,譬如在香港《人事登記規例》中,並無哪一條列明子女必須跟隨父親的姓氏。對於大眾而言,若無特別需求,大多還是隨父姓,這像是一種民間被默認的習俗。姓氏,遠不只是一兩個字而已,背後隱含的是社會權力的爭奪,它是重男輕女的表象,也是根源。
在母系社會,人們按照母系的血統確立社會關係,到了父系宗族社會,父親為一家之長,家族成員都以父親的姓氏命名。這樣一來,只有男性家族成員才有延續家族姓氏的能力,即人們常說的「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男性的社會主導地位因此更加穩固,而女性則被排斥到更邊緣的地帶,甚至於女性可能根本沒有自己的名字,譬如中國古代女性只有跟隨家族的姓氏,被稱作王氏、張氏等。
基於延續姓氏的考量以及男性在社會上的一系列優勢,人們更傾向於生男孩,直到現在這個現象依舊存在,有的家庭裡妻子不斷地生育只為能有一個男孩,更有甚著,當家庭無力扶養眾多孩子的時候,他們會「擇優」選擇扶養男孩而非女孩,有足夠的醫療條件提前知道腹中胎兒是女孩便讓孕婦墮胎,當孩子生下來才發現是女孩便把女嬰溺死或者丟棄,因為這些人為因素而消失的女嬰究竟有多少?經濟學家Amartya Sen曾在1990年提出「Missing Women」這個概念:在世界範圍內,出生性別比是大致相同的,並且在同樣的生活及醫療水平下,女性的壽命更長、抵抗力更強,然而亞洲的男女性別比普遍高過歐洲美洲的很多國家(即亞洲男性數量更多),基於他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一億名女性「消失」了,而消失的原因不僅有上述人們對男嬰的偏好,還有女性地位低下導致她們獲得的資源少於男性,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都比不過男性,死亡率更高。雖然這個研究是否完全準確學術界還有頗多探討,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父權宗族社會下,女性地位遠不如男性,孩子姓氏跟隨父親,也因此,人們為了延續宗族姓氏,更願意生男孩。隨父姓,彰顯了男性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成為人們重男輕女的原因之一。

World Bank –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Via Our World in Data

Bongaarts & Guilmoto, 2015
Via Our World in Data
姓 什 麼 , 還 重 要 嗎 ?
女嬰的消失造成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由此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中國,人們常把到適婚年齡後未娶妻的男性稱為「光棍」。「光棍」們聚集在一起生活,有屬於自己的亞文化圈。美國學者Valerie M. Hudson和英國學者Andrea M. den Boer曾出版一本專門研究亞洲光棍問題的著作《光棍危機: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啟示》(Bare Branches: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 。她們認為,光棍的大量存在是社會不穩定因素,這些沒有家室的男性暴力犯罪率遠高於已婚男性,統治階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常常會依靠威權體制壓制國內的暴亂,或者通過殖民擴張及戰爭等將這些男性送走。在書中,她們提及多個歷史例子。清朝時期爆發的「捻匪之亂」就是因為當時從軍隊退伍的男性難以找到合適工作也娶不到妻子,只能去做強盜土匪。捻匪與當時的太平天國軍有相似的理念,因此一拍即合隊伍不斷壯大,清政府購置了大量先進武器,耗費巨大最終才平息亂局。
作者Valerie M. Hudson的講座
根據《光棍危機: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啟示》作者的統計,同樣的情形在台灣也有發生。1787年至1862年,平均每1.8年就發生一次暴動,當時台灣的男女性別比也很高,多是娶不到老婆的光棍,甚至流傳有一句俗語是「一個老婆勝過三個天公老祖」。
至此,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危害的不僅僅是女性,更是整個社會的穩定,或許正因此,一些政府官員想要扭轉這種態勢。在中國安徽省長豐縣,男女性別比例一度達到130:100,遠高於正常值的103:100-107:100,當地政府為了解決男女性別失衡的問題,進行了「姓氏改革」:若新生兒隨母姓,家庭可以收到政府給予的物質獎勵。制定這一政策的官員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影響性別價值取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傳宗接代⋯⋯這個觀念的表現形式就是姓氏傳承」。不過僅僅將隨夫姓變為隨母姓其實是遠遠不能撼動流傳幾千年的性別價值取向的,正如前文所述,隨父姓既是重男輕女的原因,也是表象,重男輕女作為根深蒂固的觀念遠非更改姓氏就能扭轉,當地在姓氏改革之後也進行了一系列其他改革,如解決女性如廁困難的公廁改革以及民風民俗改革,修改村規時將涉嫌歧視女性的部分刪除。2017年,長豐縣出生性別比已經降到了109.5:100。

這場「姓氏改革」引來了一些人的批評,他們認為隨母姓會導致家庭成員姓氏不同凝聚力降低、孩子念書後因為家人姓氏不同被同學笑話等等,但試想若隨母姓在全社會成為普遍現象,還會有人將隨母姓視為異類嗎?變革就是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我們如今理所當然視作日常的種種,曾經或許也是不正常呢。更何況如今的姓氏遠不如古代宗族社會時那麼重要了。當下在華人社會,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成為主流,曾經的「四世同堂」幾乎不復存在,姓氏固然重要,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早已不像宗族大家庭那樣成為維繫財產、事業和社會地位的依據。現在對於冠姓權的爭奪,很多時候或許是個體渴望在世間留下痕跡的一廂情願。一個平凡的個體,死去後很難在世間留下太多讓後人銘記的東西,若有孩子,並且是冠有自己姓氏的孩子,那麼就證明個體曾在這世界來過一遭,孩子長大後又會有孩子,這樣冠有自己姓氏的血脈將永遠流傳在世上。可現在早已不是保留家譜和祠堂的宗族社會,我們又何必為了姓氏庸人自擾,孩子隨母姓也好隨父姓也罷,甚至孩子長大後重新給自己選其他姓氏,又能怎樣?姓名,不過一個代號而已,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早已道破真相:

若人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也許隨母姓就不再是值得討論的稀罕事了。
Reference:
Amartya Sen,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Bongaarts, J., & Guilmoto, C. Z. (2015). How many more missing women?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and prenatal sex selection, 1970–205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1(2), 241-269.
World Bank staff estimates based on age/sex distributions of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 Revision.
光棍危機: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啟示/瓦萊麗 M 赫德森,安德莉亞 M 鄧波爾著;邱彰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8
同場加映
DESIGN: WINNIE F / HOKK FABRICA
19 August 2020,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f Long Read女性議題重男輕女隨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