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歐洲,每座教堂無論是在建築特色上、抑或是在內部壁畫裝飾上都結合了不同時代和風格的藝術家們的心血。不論是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The Papal Basilica of St. Peter in the Vatican)、米蘭主教座堂(Milan Cathedral)或是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每每到訪一個歐洲國家,彷彿必定要踏遍該地的教堂,來一趟藝術巡禮。
但這次,讓我們來到靜謐安詳的北歐國度──芬蘭,看看這座建於二十世紀初、彌漫著罪惡與死亡氣息的坦佩雷主教座堂(Tampere Cathedral)。
這座位於芬蘭坦佩雷教區(Tampere)的主教座堂,由芬蘭建築師Lars Eliel Sonck在二十世紀初期所建,是芬蘭浪漫民族主義風格(National Romantic style)中的重要建築之一,輕盈的高塔同時揉合了新哥德風格(Neo-gothic)與當時歐洲興起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特色。坦佩雷主教座堂最為人所知的,便是教堂內部除了祭壇壁畫《復活》(Ylösnousemus)是由芬蘭象徵主義畫家Magnus Enckell所繪畫外,其餘大部分的壁畫都是由繪畫出芬蘭「國畫」《受傷的天使》( The Wounded Angel )的著名象徵主義畫家Hugo Simberg所設計。
延伸閱讀:The Wounded Angel :一個受傷的天使,一幅芬蘭的「國畫」
Hugo Simberg由教堂的最高點──主穹頂開始繪畫,在正中央畫了一條帶翅膀的蛇,牠黑褐色的身體與張開血盆大口、緊咬蘋果的姿態讓人感到不寒而慄;外圍以一圈又一圈的白色翅膀把這條惡蛇團團包圍,彷彿有一群天使守衛環繞著牠、牢固著牠。
至於教堂內部的兩側,則畫上了由十二位裸露男孩所承托的大花環;坐在教堂內的長櫈上,感覺就似是被這帶刺的「生命之花」環抱著。男孩們正在以不同的姿態將花環圍住教堂,而這十二位裸露男孩,象徵著耶穌的十二位門徒。
風琴廊邊的刺冠、南廊拱頂上的白玫塊、北廊拱頂上的十字園蛛(Cross Spider)背上的白色十字標記、還有圓型玻璃上那具有浪漫主義風格(Romanticism)的十字架與曼珠沙華,整座教堂都被玫瑰與刺的裝飾圍繞著。最重要的,莫過於南廊的山形磚牆上與北廊底下講壇旁的兩幅著作──《受傷的天使》( The Wounded Angel )與《死神花園》(The Garden of Death)。

Hugo Simberg為教堂重新繪畫了《受傷的天使》,這幅歷經創傷的天使畫作象徵了芬蘭人不屈不撓的「Sisu」精神,從失落悲傷中找到希望。在畫作背景的後方,Hugo Simberg更細心地加上了象徵坦佩雷的煙囪;而《死亡花園》一畫則繪上了三個穿上黑色長袍的骷髏人,與一般骷髏人恐怖不安的形象相反,他們倒是很溫柔細膩地照顧著眼前幻影似的花與植物。《死亡花園》象徵著人們在死後、前往天堂之前所駐足之地,那些花與植物正是等待未知將來的靈魂。
罪惡之蛇、裸露男孩、受傷的天使還有一個個亡靈……這些壁畫元素令坦佩雷主教座堂不如一般教堂神聖肅穆,Hugo Simberg大膽地用畫筆使坦佩雷主教座堂充滿不安與罪孽。這些畫作更曾一度引起反對的聲音,也曾受動議投票刪去部分裝飾。
或者Hugo Simberg所繪畫的物件本身存在牢不可破的負面形象,但當他在畫作中重新演譯這些看似令人不安的物件時,卻又出乎意料地給予人正面安定的感覺,讓人能從畫作的細節中能感受到希望與光明,就像是當我們處於低谷或逆境之時的一道充滿期盼的曙光。Hugo Simberg筆下的坦佩雷主教座堂,是無懼黑暗、是溫柔而靜謐的。
Cover image via Wikiart
Artsy Travel,同場加映:
美國藝術家Dan Flavin最後的傑作──米蘭聖母領報紅教堂的Untitled
31 Januar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