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 0 1 9 年 秋 季
按 此 進 入 H f 的 異 色 世 界
轉 動 繽 粉 ,
色 空 互 替 ,
於 閃 爍 間 一 探 虛 無 實 在 。
轉 動 色 輪 , 輪 上 1 2 色 瞬 間 化 成 一 片 白 , 彩 虹 被 還 原 成 為 了 光 。 閃 爍 間 又 隱 約 見 到 彩 虹 的 痕 跡 , 像 幻 影 或 泡 沫 , 色 與 空 互 相 交 替 。 在 最 後 一 個 月 , 我 們 將 會 重 溫 國 王 的 新 衣 , 又 進 入 一 個 沒 有 顏 色 的 世 界 , 用 五 官 探 索 顏 色 的 虛 無 與 實 在 。
◊ ◊ ◊
從早些年的美顏應用程式「美圖秀秀」,到近年社交媒體Snapchat和Instagram上的臉部濾鏡,一種「無形之美」早已誕生;即使不能觸摸,又無法帶到現實,這些濾鏡卻依然令無數人深陷其中。彷如透明化妝品的臉部濾鏡(face filter)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自我,在另一個世界中創造出不一樣的形象。今天,讓我們談談這種誕生於科技之上、存活於虛擬之內的「無形之美」。
+延伸閱讀|In The News: 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較傾向用哪個濾鏡?
回想起來,筆者之所以認識濾鏡,全靠應用程式「美圖秀秀」;後來隨處可見的Snapchat小狗濾鏡、韓國美顏應用程式Snow以及近年在Instagram 限時動態中那些五花八門的奇幻濾鏡,都印證了世界已邁進全新時代。根據CNN的一篇報導指出,近年很多AR(Augmented Reality,擴張實景)設計師以設計濾鏡獲得了數以萬計的收入,例如18歲的設計師Ana Casciello已創作了30款濾鏡,她將這些濾鏡組合以49美元在網上售賣,至今已賺取超過4000美元,她的創作亦已累積超過170億次的瀏覽次數。
社交媒體Snapchat的母公司CFO Derek Andersen亦透露指,這些AR濾鏡是Snapchat成功的關鍵,他更估計在1300萬名用家中有700至900萬名用家正在使用這功能;其中一名受訪的設計師Rhonda Greene亦指出,臉部濾鏡的興起造就了全新的行業,令不少本來以此為興趣的業餘人士轉而將之發展成專業。很心動嗎?可是千萬別以為這產業無需任何專業知識。現時雖有不少程式讓你輕易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濾鏡,可是那些「作品」都只有最基本的效果,要創造更複雜的濾鏡,就需要與編碼、圖像設計或3D Modeling等知識幫助。
+延伸閱讀| Snapchat濾鏡 中的你很可愛,但坦白也要說一句:那不是真實的
近年,臉部濾鏡有多流行大家有目共睹,從最新以美顏為目的,到現在發展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效果(例如早前大熱的「返老還童」濾鏡!)究竟為何會有這種轉變呢?為甚麼這些濾鏡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呢?為Hf提供照片的模特兒Kama Tam表示自己不愛使用美顏濾鏡,因為她認為拍照是為了「留低當下美好的一刻」(“capture the moment”),唯有真實地傳達出影像才能達至拍照的原有目的;她指出人類都很矛盾,這些美顏濾鏡之所以流行,大多因為我們愛追求「真實的完美」,同時忘記了現實本就存有缺陷,以為只要加上濾鏡就能令自己「更完美」,從而令自己更有安全感。
臉部濾鏡曾經以美顏為起點:令雙眼變大、美白、去皺紋……通通都為了符合主流價值中的「美」。隨著時代發展,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一代不再滿足於一式一樣的樣貌;與其倒模出別人心目中的美麗,倒不如創造出奇怪但獨一無二的造型,透過社交媒體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令超現實濾鏡開始流行起來。數碼藝術家Aaron Jablonski指出,社交媒體讓用家能透過這些平台傳達訊息、表達感情和建構形象;比起將自己美化成另一個Kylie Jenner,使用虛幻濾鏡的用家更希望看見經美化後的自己「與別不同」,而種種外星人面具、浮誇的卡通貼紙就是他們用以打破傳統審美、建構自我的工具。
那何謂成功的濾鏡?網上媒體The Verge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及到,一個「成功的濾鏡」應包含以下三點:無需完全抹去用家本來的樣貌特色或背景、濾鏡效果要輕易辨認的同時又要增添神奇的元素、可以與人共享──這亦是最重要的一點。設計師Johanna Jaskowska認為,虛擬的人造美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根深蒂固,而既然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人造美,那她就創作出最超現實、不合乎常理的濾鏡吧,於是她創造了超現實濾鏡“Beauty 3000”,更獲得超過2億人次使用。近年經常與超現實濾鏡相提並論的還有虛擬人物Avatar,早前Hf亦曾經提及,不少數碼藝術家希望透過創作出與主流審美不符的虛擬人物,打破傳統價值和審美。無論是虛擬人物還是濾鏡,以虛構之美打破現實框架本來就頗為耐人尋味。
追求人造美是近年才出現的現象嗎?筆者並不同意。千禧年代備受熱捧的貼紙相機便是最好的印證。年輕時,我們一窩蜂衝進貼紙相機店拍照,為的不單是潮流,更是因為可以自行「DIY樣貌」和照片。「貼紙相」的時代看似已經過去,但其實它以另一種更高端的形式──臉部濾鏡──來到生活之中。筆者認為,其實我們追求虛擬美的心態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外頭的包裝,也許正如Jablonski所說:「我們都是半虛擬的存在」(“We are all partly virtual beings”)。
Cover image courtesy of Kama Tam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