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的衣櫃𥚃,只剩下代表子宮、象徵生育能力的紅色長袍;漫漫人生,只剩下生育的目標;你還想活下去嗎?這正是經典西方小說《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所描繪的景況。 於2017年,這本小說終於被改編成電視劇集,第一季剛推出即被喻為神劇。
幻想未來有一群宗教極端主義者,他們建立的推翻了以自由為核心價值的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基列共和國(Gilead),打著阻止人類破壞地球的旗號,舉著聖經的晃子,鑿鑿有據地實踐極權專制。在那個世界,統治者首先對女性的身體,以至意識形態進行改造。
Nothing changes instantaneously:in a gradually heating bathtub, you’d be boiled to death before you knew it. ─Margaret Atwood
沒有什麼會瞬間改變的:如溫水煮蛙,在你發現之前,已被沸至死–瑪格麗特˙愛特伍
一個噤聲的世界
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徹底被噤聲,再沒有發表意見的餘地,再不能享有經濟與思想自由;不但不可持有財產,銀行戶口轉至丈夫名下,收藏的書本也要遭搜刮焚毀。女性不能讀書,不能寫作,就連拼字遊戲──Scrabble也禁止,同時不能工作,沒有公司能與政治壓力抗衡聘請女性。從一個個自由意志、擁有經濟地位的獨立個體,女性成了功能化的存在:花瓶、煮飯、生育等;除了家,女性無處可立足。
若以大主教夫人Serena的著作──《女性的地位》中一句話來看:
「別誤把女性的溫順當成軟弱」
(Don’t ever confuse a woman’s meekness for weakness.)
以往女性可以生性溫順,但手中總有著談判的籌碼──知識與財產,如今女性只剩下軟弱。

單一功能,單一價值
在基列共和國,女性是家庭的附屬品,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無法各自綻放社會價值;唯一的貢獻,就只能體現在家庭內部。使女就是行動子宮,又或猶如乳牛產乳的存在,與牲畜無異。負責幫助生育的使女,每次生產過後,又得換個家庭、換個主人,輪迴不息。而感化教育,只不過是圈養場──專養殖可以產子或買賣的牲畜。
從女主人,至感化院嬤嬤,至使女;她們雖有各自的崗位,但全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就是替國家「製造小孩」。

等待男性拯救的生物
剝奪女人的財產與工作,逼迫她們穿分類用的顏色制服,抹去了她們的名字;基列共和國的女性,都是男性的從附。尤其是使女們的名字全換作「Of + 男主人之名」,明顯地「無我」,由從附徹底地成了一件附屬「品」──一件工具,只生產孩子的牲畜。
而事實上,這群等待男性拯救的生物不止於使女。正如以上提及:女性價值只得單一的生育導向,而這價值豈是單靠女性就可以實現? 那麼,女性有價值與否,全指望男性來拯救;故此Mrs. Waterford也要私底下安排司機跟Offred受孕。無論於哪個崗位,大家本質上都是男權下的祭品。
當然這一切並非女性應該擁有的命途,使女們也紛紛醒覺拒絕受苦。
如今你可以在Now E連續觀看兩季《使女的故事》,以及眾多由最新及經典的HBO原創劇集。當中更包括剛剛於第70屆電視艾美獎獲得9個獎項的«權力遊戲»,獲得4個獎項的«西部世界»以及3個獎項的《廉價殺手》等等,更可收看超過500套的荷里活電影。喜歡影視的你,可《按此》以$98(原價$136)購買「綜合娛樂組合」,還可享用一個月試用。此外,亦能以月費$68透過Now E訂購HBO GO,每個帳戶可登記5部裝置,最多可在兩部裝置同時觀看。最近HBO GO亦正式登錄Now E Android TV盒,讓訂戶能夠更方便地欣賞HBO的精彩內容。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andmaids tale使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