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記得在觀看早前Netflix大熱節目Next In Fashion時,筆者對亞軍Daniel Fletcher最後設計的系列印象非常深刻,不單單是衣服的本身,他口中所吐出有關設計主題的字眼“Bright Young Things”亦令筆者深感興趣。“Bright Young Things”,如此別具詩意的名字究竟背後藏著怎樣的一段歷史呢?
+延伸閱讀|「我們」是誰:波希米亞風始祖!認識能歌善舞的羅姆人
掀起「英國版波希米亞」風潮的始祖
Bright Young Things起源於1920年代的英國,由一群出生自中產階級的年輕人組成,他們大多是作家、藝術家、詩人和攝影師等極賦藝術天份的知識份子,包括知名攝影師Cecil Beaton、社交名流Stephen Tennant、Elizabeth Ponsonby和作家Nancy Mitford也是其中一份子 。這群人被稱為「元祖派對動物」,而這種風格也曾經被報章形容為「高尚版波希米亞」(High Bohemia),備受當時的傳媒追捧,因為他們張狂放縱、反叛、荒誕、淫亂而不懼世俗目光。在了解Bright Young Things前,必須先了解一下1920年代的時代背景。20年代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的時候,而這群年輕人因為歲數不夠而無法參軍,面對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背景,他們更有感珍惜當下的重要性,所以選擇了醉生夢死、肆意揮霍的人生。不少人形容他們離奇的行徑其實是另一場「完結所有戰爭的爭戰」。


以奇裝異服打破社會性別規範
Bright Young Things的組成原來是由一群有教養的女性帶起,作家Lady Eleanor Smith、歌手Enid Raphael、名媛Jungman姐妹等人在倫敦各處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巴士和電車上追逐和大叫,深夜時份又在城市裡駕著車玩「尋寶遊戲」,而這群亮麗的女孩子引人注目的行動自然引起了男生的追隨,漸漸就發展出Bright Young Things的文化。隨著人數增加,他們將街頭的瘋狂搬到室內,每逢週末就會舉行變裝、性愛和濫藥派對等,特別是當中的男性展示了與傳統形象截然不同的一面:他們有時候會化妝、穿著豔麗的服裝,凸顯了與當時社會定型不符的柔弱和女性化形象。在許多人眼中或許他們就是一群紈絝、不務正業的富二代,但卻是最先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社會的初貌。


+延伸閱讀|在世俗反對之下,維多利亞時期的變裝男子Fanny & Stella孤芳自賞
後來,一戰結束後,城市滿目瘡痍,英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一浪又一浪的失業潮湧來,Bright Young Things們揮霍無度、光怪陸離的生活方式漸漸被人嫌棄、傳媒亦慢慢離開他們,令Bright Young Things逐漸成為一段歷史。儘管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好壞參半,但是相信他們在混沌世俗中不顧他人目光、依然堅持活出自我的人生態度,是對今時今日我們同樣身處在這個令人絕望的世代中一個很好的提醒。



Cover image via movie still of Bright Young Things
從古到今的時尚,同場加映
DESIGN: CONI L / HOKK FABRICA
19 March 2020,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style capsule時尚英國Bright Young Thingsww1波希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