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辦公室,你只祈求能準時下班,可惜這個想法太天真了—先是被「死線」追趕,再被客人刁難,然後被老闆質疑。折騰了大半天,才發現時針快指向十二,而辦公室裡也只剩下自己一人。心灰意冷的你, 有時會問這一切值不值得,又苦惱該不該辭職。踏入Blue Monday的上班族們,你也正經歷這種苦苦掙扎嗎?可是今天不打算說什麼正面的說話,反而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消極」的開始──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位以厭世而聞名的18世紀德國哲學家。在他的悲觀世界裡,生活是必然的痛苦,孤獨是人生的必需。但細心咀嚼這些名言後,或許你會發現悲觀的盡頭,可能綻放著一朵樂觀的花。
叔本華的厭世觀
17歲的那一年,他的父親因為長期受抑鬱症困擾而自殺; 20歲的那一年,他與母親不和,令兩人關係就此決裂。對叔本華來說,人生本是一件悲涼之事,所以他決定用一生去思考。每當談起叔本華時,大家都認為他與「悲觀」兩字形影相隨。在十九世界法國大變革時期,他深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和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所影響,加上本身坎坷悲慘的人生經歷,令其厭世思想流傳至今。
不用理性主義進行邏輯分析、反而以意志主義去解讀人生的叔本華,相信人的本質就是一個「飢餓的意志」,而幸福也是短暫的。話雖如此,但當步入他的悲觀世界時,他對痛苦、孤獨、幸福的見解,背後隱藏了他那種令人反思而超然的人生觀 。
點擊想下載的圖片,長按保存圖片







小時候,父母總會教導我們「做人要正面積極一點」,當負面情緒來臨時,千萬別受到牽制,應當嘗試克服及擊退它,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卻道出了一個重點──悲觀並不是一件壞事,孤獨的滋味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持續太久的幸福愉悅,或許會成為我們的絆腳石。有時悲觀一點、消極一點,或許會得到更深刻的人生體悟。
同場加映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22 July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Arthur Schopenhauer厭世叔本華哲學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