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活在恐怖襲擊的陰霾下,單單在過去的週末,孟加拉和伊拉克兩國首都各發生了一宗恐襲案。身處相對和平的國家的我們在新聞上看見恐襲次數之多,還有一個又一個生靈塗炭的畫面,必定會感到十分無力和難過。然而,大家又有沒有想過,活在受恐怖襲擊肆虐的國家的人們,實際上又是怎樣面對自己的處境?現實中,恐襲過後所留下的就往往只有絕望嗎?一位來自極端恐怖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發源地尼日利亞的八十後女攝影師,就希望讓我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尼日利亞。
提到尼日利亞和博科聖地,相信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二百多名被擄走的Chibok小鎮的女學生,但攝影師Fati Abubakar希望改變人們對於尼日利亞的負面印象,她以著名紐約街拍網誌「Humans of New York」為靈感,建立了Instagram “Bits of Borno” (@bitsofborno) 讓人們透過街拍認識尼日利亞人面對逆境時的態度。
Fati Abubakar遇上的男女老幼不是個個都笑容滿面,只會說鼓勵的話。事實上,Fati Abubakar鏡頭下的人物所表達的通常都不是開心的事情,他們細訴恐襲後的生活苦況,怎樣艱難,怎樣辛苦,但吸引Fati Abubakar的,卻是尼日利亞人在恐襲過後的「如常生活」──如常上學、如常工作、如常娛樂,就算因博科聖地而變得一無所有的,人們也如常「生存」。
望著Fati Abubakar鏡頭下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尼日利亞人,筆者不禁對恐襲和活在恐襲下的人們產生了另一番體會:尼日利亞人「如常生活」,就是對博科聖地最有力的公開對抗。恐怖組織目的在於散播恐懼,而他們最渴望看到的畫面就是人們徹底的絕望。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夠以笑面對逆境,但至少尼日利亞人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結束生命,反而腳踏實地尋找出路,繼續生存下去。如常生活,體現了尼日利亞人面對逆境的韌力與堅強。
When they say there’s an insurgency here, people assume it’s nothing but death and despair. I want to change the image. You can see, everyday life continues.
—Fati Abubakar
(當他們說這裡有暴動,人們以為這裡剩下的只有死亡和絕望。我希望改變尼日利亞的形象,你看,人們生活如常。—Fati Abubakar)
博科聖地是一個伊斯蘭極端聖戰主義恐怖組織,2009年因宗教原因(尼日利亞住了很多穆斯林和基督徒群體)發動反尼日利亞政府暴亂,暴亂時至今日還未停止。
註:尼日利亞人話語經節錄翻譯
Photo courtesy of Fati Abubakar
Reference: 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6 July 2016, 10:48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