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夢幻又不美滿的童話,真的應該作為孩子們的童年讀物嗎?
關於美人魚的故事,我們都並不陌生。然而你是否知道,東方其實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美人魚童話。在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小川未明筆下,美人魚的故事並沒有圍繞著愛情這個亙古主題,他所寫的《紅蠟燭與美人魚》黑暗犀利,又更淒楚哀涼,所折射出的不僅是冷夜裡海面上的幽幽月色,更是現實世界的陰暗與殘酷。
倘 若 美 人 魚 並 不 想 到 陸 地 上
海洋與陸地,一邊是以海水滋養的故鄉,另一邊是憧憬的人類世界。一岸之隔,卻是美人魚必須通過自我犧牲才能換來的接納與融入。美人魚似乎總嚮往著「上岸」,在安徒生的版本中,她為了化身人類不惜用聲音作為交換,然而小川未明所寫的小美人魚,卻連自己選擇的權利都早已被剝脫。
在《紅蠟燭與美人魚》中,美人魚母親為了讓孩子不必像自己一樣生活在冰冷陰暗的大海,決定將她交給人類撫養長大。一對在神社下以製作蠟燭為生的老夫妻拾到了美人魚嬰兒,便認定這是神的旨意,決定將其帶回家中養大。長大後的小美人魚為了報答老夫妻的養育之恩勤奮工作,用紅色顏料在白蠟燭上繪製各種貝殼、水星等。小店因這些能祈願航海平安的蠟燭人氣大旺,卻從未有人關心日夜操勞的小美人魚。每當深夜,她常常獨自看向深幽的海洋,懷念著自己的家鄉和家人。
然而在海的另一邊,美人魚母親看著燈火闌珊,熱鬧非凡的街道,卻認為自己給予了小美人魚最好的生活。這不禁讓人想到它所折射的現實:從小到大我們曾聽過身邊人說的多少句「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卻只為磨平自己的棱角,融入所謂的「大眾」?
或許美人魚其實並不需要忍受人類對她的異見與排斥,也不需要費力勉強自己遵從人類世界的法則,因為她們本就不是一個模樣。
虛 偽 的 「 假 象 」
小鎮周邊的海一直風平浪靜,直到那個讓人心碎的夜晚。老夫妻聽信了商人告訴他們「美人魚其實是不祥之物」的惑語,以極高價錢將小美人魚賣給了他。當商人用籠子將小美人魚關走時,她甚至來不及繪下蠟燭的圖案,只能將它們全數涂紅。
後來,一位全身濕漉漉的女人在深夜敲開了蠟燭店的門,用貝殼將所有紅蠟燭都買走了。自此,只要在神社點上紅蠟燭,海面上必會風起雲湧,難有平安歸來的船隻。老夫妻的店因此沒落關門,而整個因神社興旺起來的小鎮也漸漸人去城空,終成廢墟荒城。
小川未明用這樣的結尾,劃破了人類世界現實中那些虛偽的「假象」。當人們將一切吉凶福禍歸於神明旨意時,卻是為了換取心安理得的自私藉口。就如老夫妻對小美人魚從未真心以待,收養她是為了獲得福祉,背棄她是因為害怕被連累。或許小川未明便是希望以此警示世人,比起祈求福分從天而降,內心的安樂喜悅更應是從身邊所做的每件善事而來,求的更應該是無愧于心。
「 殘 忍 」 的 紅 色 童 話
鮮艷的紅,是小川未明在自己所書寫的童話中經常使用的意象,除了《紅蠟燭與美人魚》,還有《紅色的魚兒與孩子》、《紅鳥》和《紅公主與黑王子》等作品,被統稱為「紅色童話」。
與西方童話中情節與描述手法的「黑暗」不同, 小川未明童話的「殘忍」,是因為劃開的是許多人不願道破的血淋淋現實,他用幻想的筆觸赤裸地展現出了世界真實的陰暗面。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也常處於爭議之中:這樣既不夢幻又不美滿的童話,真的應該作為孩子們的童年讀物嗎?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了曾聽聞的一則讀者故事:一位媽媽和女兒分享了《紅蠟燭與美人魚》,然而令她驚訝的是女兒認為美人魚的母親並不應該為小美人魚做決定,而這帶給了她關於教育理念不一樣的思考。這或許就是藏在小川未明「殘忍」童話背後,更深層的溫柔──給予孩子們獨立思考的智慧,保護自己的力量,還有在成長過程中對抗黑暗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