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前後獲得6次提名的美國傳奇唱作人Bob Dylan登上殿堂。這位每逢現身,未見其人,先聞到其身上散發的大麻煙味,再隨之傳唱「愛與和平」、「民族共融」等化成詩向般的歌詞,Bob Dylan在60年代的美國,是反叛的象徽;在現今諾貝爾評審的眼中,當年反叛的年輕人,成為影響世界文學,以至普世價值的「音樂詩人」。
正如Bob Dylan首本名作《Blowing in The Wind》,用反複設問、層層遞進的修辭手法寫成的歌詞,反映戰爭的遺禍,借以抗議當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越戰,大膽地質疑當時國內鼓動戰爭的仇緒,提出環境、和平和生命,皆盡得來不易,喚醒人民追求愛與和平。在當時主戰的美國,他的歌曲內容無疑充滿反叛色彩,然而經過時間的洗禮,現在引領主流步伐的,卻是這首歌曲的核心思想。所以反叛與否,也不過是時代冠以的形容詞。有時反叛地走出第一步,就是開拓新時代的第一步,讓《滾石》雜誌譽為最具影響力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正正是開創音樂新時代的先軀。
這首讓文化評論家Greil Marcus寫下283頁著作《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at the Crossroads》的單曲,原來甫推出時令Bob Dylan的歌迷非常反感。因為以民謠歌手身份出道的Bob Dylan,將此曲的編曲加入搖滾樂元素,例如拆聲(Distortion)結他,不少樂迷因而不滿,在其演出時報以噓聲,甚至把他拉下台,稱他為「民謠叛徙」。原因是當時搖滾樂的形象,和吸毒與頹廢相掛勾,民謠曲的樂迷認為,把民謠注入搖滾的原素,是沾污了樂曲的純潔。然而,Bob Dylan並未無因歌迷的不滿而放棄轉型,將民謠和搖滾的結果,形成嶄新的Folk Rock風格。其音樂的曲詞手法,啟發了後世一批音樂人,包括Jim Morrison、Neil Young、David Bowie和Bruce Springsteen等等。
英文諺語:「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寓意做人處事不安守本份,便難得應有的結果。但Rolling Stone的寫照,正正是Bob Dylan的寫照。他寫的歌詞被社會定性為反叛;他創作上的嶄新風格,受盡原有樂迷的唾棄,統統不是一個歌手所希望的結果,卻正因此激發無限可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結果。做自己說易行難,Bob Dylan成功在於成功地做自己:
All I can do is be me, whoever that is.
– Bob Dylan
推薦給你
DESIGN: CYAN F / HOKK FABRICA
14 October 2016,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