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不是癦,也不是用化妝品畫的裝飾,這些17、18世紀裡風靡一時的美容玩意常常出現在古典人像畫之中,它們就是臉部補丁(Face Patches)。
這些小黑點,法國人稱它為蒼蠅(Mouches 或 Flies),英國人則把它們叫作補丁(Patches),以下暫且稱呼它為臉部補丁。
一般而言,人們總喜歡追求無瑕的皮膚,為甚麼會刻意在臉上貼上一個個小黑點,讓它看起來像癦和痣一樣呢?原來臉部補丁最初就像膠布一樣,用以遮蓋疤痕和瑕疵,18世紀畫家Joshua Reynolds描繪英國軍人Charles Cathcart的畫像中,便顯示了畫中主角臉上貼著一塊如手指般大的黑色補丁,來隱藏在戰場上得到的傷口,到了後來補丁就發展成潮流的玩意。
臉部補丁的表面以黑色天鵝絨和天鵝絨製成,背部以樹脂粘劑,或唾液粘在臉上。大多數補丁是簡單的圓點,有些則被切成星星、鑽石和月牙的形狀。
最初這種裝飾只是屬於法國人的潮流,但隨著16至17世紀法國成了歐洲的時尚領袖,大家都在觀察法國人在穿甚麼和做甚麼,在臉上貼上補丁的風氣就開始蔓延到其他國家,男女們都紛紛往臉上貼上黑點。女士們更會用精緻的容器盛載補丁,攜帶外出,就像我們現在帶上粉盒一樣。
為了推銷臉部補丁,小販們也創作了一些押韻的歌謠來引起注意:
Heer patches are of ev’ry cut for pimples and for scarrs
Heer’s all the wand’ring planett signs
And some of the fixed starrs.
Already gummed to make them stick
They need no other sky
Nor starrs, for Lilly for to view to tell your fortunes by.
(譯:這裡的補丁可幫助你的粉刺和疤痕
它個有遊走中的星球形狀
也有固定不移的星星
它們已經可以粘貼
不用天空
不用星星,已經可以告訴你你的命運)
因為補丁的價錢便宜,所以17、18世紀時的女士,無論來自任何階級,都能負擔起這種裝飾;當時的雜誌也提到貼補丁的審美指標,例如女士臉上應少於兩個補丁,也不應貼近嘴巴。而在天花和梅毒肆瘧的時期,補丁更是受到病患者的歡迎,甚至有說法指臉上滿佈補丁是妓女的標誌,黑點有助遮掩性病帶來的痕跡,性感的補丁就成了性愛的象徵。
雖然隨著人們開始接受不完美的肌膚,臉上貼補丁的風氣慢慢減退,但後來的紋身和穿孔藝術,和補丁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地為了吸引別人目光而出現。
DESIGN: WINNIE F / HOKK FABRICA
17 July 2017,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Beauty CapsuleTime Capsule美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