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曬霜是不論男女都需要的護膚品,即使你不怕皮膚變黑,也需要它來減低猛烈陽光和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可是不知你是否跟筆者有一樣的迷思:每當看到防曬品標籤時都總是一頭霧水,還是得靠別人和網上的評價來決定。每個人的皮膚都生而不同,亦擁有不同的膚質和特性,加上還要針對日常身處的環境和特殊需要,可見挑選防曬霜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費心思,不然即使你塗遍全身也沒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上一課,了解一下防曬品標籤吧!
+延伸閱讀|Supergoop眼影多了一個新用途──防曬

談及防曬,那就先由SPF係數講起吧!我們經常都以為防曬用品的SPF數值越高,就代表保護能力越強──原來這種認知是完全錯誤的!首先,紫外線一般可根據波長而分為UVA和UVB。UVA波長較長,因此穿透力亦較強,會導致皮膚變黑、長出皺紋和老化;UVB的穿透力雖然較UVA弱,但是輻射能量卻更強,會令皮膚曬得通紅和受到傷害,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既然紫外線有兩種,那麼針對這兩項輻射的指標便因應而生,那就是PA和SPF。
Tips 01
PA(The 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指防曬產品對UVA的防禦能力,普遍防曬霜會以+號表示強度,當標籤上的+號越多,就表示產品防禦UVA的效果越佳。
Tips 02
至於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又稱「防曬係數」,是針對UVB的防曬指標。SPF並非用以衡量保護紫外線的強度,而是時間長度;SPF越高的產品,就表示保護皮膚、避免曬傷的時間越長。
Tips 03
需要留意的是,PA是亞洲──尤其是日本──防曬產品用以衡量標準的名稱,而歐洲則會使用IPD和PPD為名稱。

近年,另一冒起的防曬霜爭議就是「物理性防曬」以及「化學性防曬」的分別。由於兩者所使用的成分不一樣,所以各有優劣。「物理性防曬」原理在於透過防曬產品裡固體顆粒的成分,將紫外線反射、折射及散射,形成保護網;「化學性防曬」則以當中的有機防曬成分吸收紫外線能量,然後將之轉化成熱能,排出體外。
物理性防曬產品大多感覺較為油膩,塗在皮膚上容易泛白,而化學性防曬產品則相對較清爽透薄。但是,先別因它們的特質而妄下定論!
其實物理性防曬產品不易被肌膚吸收,因此較適合敏感性肌膚或小孩使用;化學性防曬產品則因為會吸收再釋放能量,所以較容易融入體內,引起暗瘡或皮膚敏感等問題,所以挑選時必需要慎重考慮!
+延伸閱讀|Living 101:不要扔掉!原來過期防曬還可以這樣用

抗水就是抗水,為什麼還要用「非常」來強調呢?原來這與產品保護能力的持久力有關。「抗水性」(Water Resistant ,WR)是防曬品在水中浸泡40分鐘後所得出的SPF係數,而「非常抗水性」(Very Water Resistant ,VWR)則是浸泡80分鐘後才獲得的SPF係數。
換言之,若那支防曬品標明其SPF係數經過「非常抗水性」測試後依然維持高係數,例如:SPF 30 VWR,那就表示此防曬用品可持久抗水。

Broad Spectrum亦稱為「寬頻防護」,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訂下的另一種標示。由於大多防曬產品都偏向對UVB的防護力較好,對UVA的則較弱,因此FDA便推出新標籤,如果產品對UVA和UVB皆具一定的防護作用,就可以用Broad Spectrum標示。
與此同時,剛才亦提到產品普遍對UVB的防護力較好,為了顯示產品對兩種紫外線的防曬力「均衡度」,歐美國家便推行Boots Star Rating系統以計算產品「均衡度」。如果防曬品對UVA的防曬力是UVB的20-40%,那就能獲得1顆星,如此類推;也就是說星星的數量越多,代表產品抵抗兩者的力度就越均勻。
同場加映
DESIGN: CHRISTY.L/HOKK FABRICA
26 August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Beauty 101標籤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