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ntom-of-the-opera-hong-kong-musical-review-00

《歌聲魅影》:一生人一定要看一次音樂劇!

一生人一定要看一次音樂劇。我指的並不是電影版,而是真真正正買票到歌劇院現場看一次音樂劇,最好還要是那些大製作的經典劇目。

很多人對音樂劇都會感到卻步,原因離不開時間和金錢。的確,大製作的音樂劇一般離不開兩個半小時(連20分鐘中場休息),而且一張基本票起碼要花上五百元,音樂劇又貴又長,我何不看一場電影?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話,也許是時候要改變這種想法了!上週末,筆者有幸觀賞由音樂劇大師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創作、來自美國、澳洲和南非的班底主演的經典名作《Phantom of the Opera 歌聲魅影》。雖然亞洲國際博覽館相比起倫敦和悉尼百老匯還算不上是甚麼歌劇院,但想不到在香港這個並不怎麼流行音樂劇的地方仍然能夠看到一場世界級的精彩演出。

歌聲魅影 香港

有看過此音樂劇或2004年同名電影的讀者一定會知道,其實《歌聲魅影》的劇情並不那麼特別,就是一個關於一位佔有欲極強、被世界唾棄的怪臉男的單戀愛情故事吧。令這套音樂劇聞名的地方在於故事以外的一切──現場音樂、布景和演員水準。

音樂劇的賣點當然是音樂。到現場看一場音樂劇,其實同時消費兩種藝術,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你同時在看戲劇也在聽音樂會,所以難怪票價會這麼昂貴。韋伯大師的音樂作品當然是毋容置疑,但單單聽soundtrack是無辦法感受到歌曲的威力,因為音樂劇的歌詞就是演員的對白,音樂的高潮迭起推動著劇情的進展,兩者要一併看才有意思。管弦樂團與演員的默契,再配合演員現場載歌載舞的演出和機關佈景,所呈現的戲劇效果是單單看電影和聽soundtrack感受不到的。

最令筆者深刻的就是〈序幕〉,《歌聲魅影》採用的是倒敘法,開首由拍賣師介紹歌劇院的遺物,從一盞破舊的水晶吊燈憶記起20年前歌劇院發生的靈異事件。這時管風琴突然奏出耳熟能詳的經典序曲,宏偉而帶點驚悚。同時,舞台上的佈景也動起來,破舊吊燈發出閃爍火花,從舞台慢慢向上升,自動回復二十年前的舊貌。當序曲完結,歌劇院亦成功恢復舊日的華麗,舊貌重修的這一幕特別叫筆者驚歎。


《歌聲魅影》25周年製作之〈序幕〉,於2011年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公演。

《歌聲魅影》並沒有冷場,對於華人觀眾來說外語製作沒有冷場是十分少見的。也許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公演的好處就是舞台兩則各設有一個螢幕,上面直播演員的大特寫和中文字幕,讓坐得較遠的觀眾也能夠清楚見到演員的表情和較容易理解劇情發展,這配套令筆者喜出望外(筆者的座位九百多元港幣,不算遠但沒有特寫的幫助也不能仔細看清演員的表情),大製作果然是大製作,不但反映了創作人對觀眾的體貼,幕前與幕後的配搭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音樂劇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吊燈掉下來的一幕不夠爽快,是怕香港觀眾受不了驚嚇嗎?

歌聲魅影 香港 歌聲魅影 香港

觀賞世界級大製作的音樂劇,就是分享幕前幕後藝術工作者的藝術成果。一個用了十多年修讀和鑽研表演藝術的人,將他們的功力同時發放出來的時候,結果就只有兩個字:震撼。對於觀賞音樂劇的新手來說,買票的時候你或許會心痛,但若果買的是大製作的音樂劇,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機會的話,筆者想到倫敦和悉尼歌劇院一趟,相信在真正的歌劇院中觀賞音樂劇,表演一定會更加精彩!

All photos courtesy of 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

TEXT:FLORI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