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捷克的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曾訂婚三次,三次均以解除婚約告終。在坎坷的情路上,令這位作家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女子,大概是那位興趣相近的捷克記者、作家家密倫娜(Milena Jesenská)。二人關係之所以為人稱道,除因密倫娜一早篤定卡夫卡才華而為其翻譯作品,也因著後者為女方留下了那些刻骨銘心的情信。
+延伸閱讀|荒誕、不安、隱喻、偏執──黑暗厭世系小說家卡夫卡
二人相識時,30多歲的卡夫卡仍未成為文壇焦點,而密倫娜卻已經十分欣賞他的作品,主動找上他並提議將德語短篇小說The Stoker翻譯成捷克文,這便成為了他們慢慢熟悉、了解彼此的契機;卡夫卡按捺不住心中灼熱情愫,在短短的一年多──也就是去世前3年左右的日子,向密倫娜寄出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信。
你是我內心深處的一把刀;那就是愛,親愛的,那就是愛。
You are the knife I turn inside myself; that is love. That, my dear, is love.
我深深地、深切地、毫無意義地、非常地想念你。
I miss you deeply, unfathomably, senselessly, terribly.
寫盡生命暗黑和疏離的卡夫卡,在二人的情信中向對方坦白心中的焦慮、恐懼、孤獨,亦毫無保留地表露對她的愛意。與卡夫卡志趣相投的密倫娜如同「救世主」般,跟他分享共同的文學話題、對最愛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的欣賞;她聰明、充滿激情、果斷,也細膩得看懂卡夫卡心事,二人關係親密如親人,卻也冷淡得像陌生人。當時二人一個在布拉格,一個在維也納,之所以拉遠彼此距離,卻是因為女方早有家室。卡夫卡曾試圖疏遠對方,又曾希望對方能為了自己而與另一半離婚,只是縱然當時密倫娜的婚姻已接近破裂,二人終究沒法如願在一起。戀情隨著二人停止通信後告終,卡夫卡後來寫下了名作《城堡》。
我就是走在一條如此危險的道路上,密倫娜。你站在一棵樹旁一動也不動,年輕而漂亮;你的眼睛把這世界的苦難反射到地面。
I’m on such a dangerous road, Milena. You’re standing firmly near a tree, young, beautiful, your eyes subduing with their radiance the suffering world.
+延伸閱讀|跟名人學寫情書──糞便、陰莖和暴力,通通寫到紙上
有時候,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在一房間裡,這房間有兩扇相互對著的門,我們每個人都各自攥著一扇門的把手,只要其中一人的眨一下眼睛,另一個人就站到了門後了;只要第一個人說一句話,第二個人馬上就關上了身後的門,再也看不見對方。
Sometimes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we’re in one room with two opposite doors and each of us holds the handle of one door, one of us flicks an eyelash and the other is already behind his door, and now the first one has but to utter a word and immediately the second one has closed his door behind him and can no longer be seen.
這些信在卡夫卡死後一直鎖於保險櫃內;後來再婚的密倫娜於二戰時因被認為「思想激進」而被捕,最後死於集中營。她與卡夫卡的情書在德國軍隊進駐布拉格那年(1939年)被託付給她親密的人,直至二戰後才公諸於世。
Original cover Image via Wikimedia Commons
為你推薦
DESIGN: CHRISTY.L/HOKK FABRICA
10 October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作家情書文學Franz KafkaMilena Jesenská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