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 Long Read|在速食的年代,慢慢讀。
在你的學生時代,班上也出現過「TB」的身影嗎?一頭俐落短髮、偏愛oversized服飾、行為舉止也有點男性化,甚至有人愛用「男仔頭」、「女同性戀」來形容她們──以上的特徵,也許是我們對Tomboy最直觀的印象;可是,這真的是Tomboy的全部涵義嗎?由流行於白人女性之間的標籤到成為穿搭風格、由傳奇超模Twiggy到演員蕭芳芳飾演的林亞珍,這個早在16世紀誕生的詞語,曾經讓人重新審視「女生該有的樣子」,但這種置於男性之下的「假小子」概念,到了今時今日還有沒有刻意提及的必要?
Tomboy是鞏固白人女性的勢力
「Tomboy」一詞最早見於16世紀劇作家Nicholas Udall的作品Ralph Roister Doister裡(“Is all your delight and joy/In whisking and ramping abroad like a tomboy” ),但台詞並未提及其背後意思。直到16世紀中後期,Tomboy被解作一些「喜歡嬉鬧的頑皮女孩」,而行為就像個活潑男生般,實際上也與《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的釋義相同。她們沒有女生該有的溫婉斯文,而且愛穿著褲子 ,就成為「tomboy」的最初解釋。
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正值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的展開時期,同時也是Tomboy變得盛行之時。不過,這時的Tomboy現象只局限於少數的中上流白人女性,原因是為了鞏固地位及勢力。自英國廢除奴隸販賣制度後,一班活躍於奴隸買賣的白人女性不但缺少了謀取金錢的好機會,後來的移民潮也令她們擔憂自己的地位被削弱,因此,她們開始追求一種「Tomboy式」的生活態度──不再待在深閨之中,喜歡外出活動。這不但令她們身心變得更健康,也是為女性做好生育的準備,以免白人絕種。
Tomboy=女同性戀?
男性化的舉止氣質、穿搭太像「男孩」,加上個性過於豪爽,讓大家把Tomboy與女同性戀者劃上等號。但事實上,Tomboy本來就不是針對性取向而出現,反而是一種與傳統性別規範相反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
Tomboy是指一位女生蔑視少女情誼和女性氣質的不成文規則。在面對強大的性別規範之下,她們似乎有一種反常的自我意識,並自由而勇敢地接受挑戰,冒險地進入其他女孩們不會去的地方。
The tomboy is a girl who flouts the unwritten rules of girlhood and femininity, who seems to have an unnatural level of un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gender norms, who freely and bravely take on 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and venture into places girls don’t go.
─Rachel Simmons,The Curse of the Good Girl: Raising Authentic Girls with Courage and Confidence
從這個說法可以得知Tomboy的一個前設:通常只會在青春期出現。曾擔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的Judith Halberstam指,「Tomboyism」大多數是指於兒童階段的女性所出現的男性特質。若然她們在成長階段得到家庭或教育的引導,大多會轉化為符合傳統期望的陰柔女性,但也有女性會延續這種Tomboy形象,稱為「雄化的女性」,又或是「成了雄化的女同性戀者」。精神分析家Dianne Elise在1999年所寫的論文Tomboys and Cowgirls:The Girl’s Disidentification from the Mother裡指出,女同性戀者較女異性戀者有更大機會在青春期出現Tomboy的特徵。話雖如此,但兩者絕非是一刀切的等號關係。
然而,作家Melissa Atkins Wardy認為Tomboy是一個沒有建設性的詞語。當我們刻意把女生的性格行為定義為「男性化」,即是把與之 相對的行為更顯得女性化,這不但強化了二元性別的觀念,還是一種故步自封的標籤行為。Wardy的觀點也不禁令人反思:今時今日,Tomboy這個字詞還有沒有被提出的必要。
時尚界裡的Tomboy痕跡
1930年代,女人穿褲子是前衛而先鋒的行為;到了二戰時期,兼具「性價比」的女性褲裝躍升為潮流,當年還盛行寬肩剪裁和寬鬆的sloppy joes鬆身毛衣,可見當時的女性服裝也加入了不少男性元素。60年代,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高呼著「打破著裝規範」的口號,更為女性設計了「吸煙裝」(Le Smoking),西裝亦不再是男性專利。這些夾雜著男性化的Tomboy元素,慢慢演變成一股潮流。
+延伸閱讀|Style Capsule:從YSL吸煙裝到Blazé Milano,談Oversized西裝之必要
在60至70年代,時尚界開始熱捧著Tomboy icon,其中超模Twiggy就是代表之一。那帥氣的Dandy Boy(花花公子)西裝元素,又或是那休閒而時髦的連身工裝,搭配她精靈般的短髮、平胸與中性氣質,成功打破了對女性傳統美的定義,也包含著女性想要打破性別穿衣規範的精神。
到了今天,「無性時尚」(gender-less)變得盛行起來。看看模特Cara Delevingne和Agyness Deyn、演員Kristen Stewart ,又或是男星Michael Urie在Met Gala上的雌雄同體造型,不難發現時尚界不再只迷戀「Tomboy」時尚,還歡迎一種「亦男亦女」的穿搭。 不遵守傳統規則,也不刻意把自己規範在陰柔或陽剛之上,最重要是不論是男或女,大家都能擁有更多元的穿著權利。
林亞珍:「Tomboy X 醜女」
在搜尋有關Tomboy的電影時尚時,發現當中存在著不少代表人物。在1976年由Jodie Foster主演的電影Freaky Friday中,那位不修邊幅而熱愛運動的女主角Annabel Andrews從內到外也充滿著Tomboy的氣息;1977年Woody Allen執導的Annie Hall(《安妮荷爾》)裡 ,Diane Keaton身穿的襯衫馬甲與闊腳西褲,讓她獲封為最時髦的Tomboy穿搭代表。還有Some Kind Of Wonderful(《妙不可言》)(1987年)裡的Watts、Hackers(《忽然奪網》)(1995年)裡的Kate Libby,甚或是Juno(《Juno少女孕記》)(2007年)裡的Juno Duffy,她們的穿搭也著瀰漫著一股男子氣。但這次想談論的主角不是她們,而是由木地演員蕭芳芳飾演的林亞珍。
談起林亞珍,想必大家腦中會立即浮現出她的形象:那件把女性的胸部與身體線條完全掩蓋的格子襯衫、經典而具有反抗社會意味的牛仔褲,還有那個齊瀏海的短髮造型,不難令人聯想到Tomboy的男性化裝著特徵。但在角色的設置上,林亞珍的身份是知識份子,卻偏偏戴著一副厚重的近視眼鏡,又經常嚼著口香糖。這種「非男非女」的形象,不但暗示了社會對二元性別的嚴苛區分,也反映出低下階層在社會所面對的不安。
林亞珍:洗手間在哪?
職員: 男廁還是女廁?
林亞珍:男… 女廁。
在1977年電視劇《點止咁簡單》裡,其中一幕是林亞珍到電視台領獎,卻被招待處職員誤以為是男性,後來又被當成是男伴舞員,甚至連自己也誤會了自己。在文化評論人洛楓所寫的書藉《游離色相:香港電影的女扮男裝》中,有趣地指出林亞珍不單擁有Tomboy的造型,還被注入了一種「醜女形象」。當年被譽為「玉女」的蕭芳芳,以破格的演出來呈現林亞珍那種曖昧的處境:一位長期失業的知識青年因為自己的「不男不女」而被誤會、被嘲笑,在求職的過程中亦接觸到不同的低下階層,間接令觀眾觀察到社會實況。
點只咁簡單-林亞珍It’s Just That Easy 蕭芳芳
Video via YouTube/natra se
透過林亞珍的視覺,大家可看到當時香港的工作就業、貧富懸殊、性別年齡,甚至是教育及治安問題等。 由此可見,這種「TomboyX 醜女」的角色設定,實際上也有著一份對現實的關注。
那Tomboy在今天還有存在的需要嗎?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年代,這字詞似乎處在男女二元的討論層面之上,甚至經常被誤解為同性戀。不過,這種自我探尋和與傳統對抗的精神,也算是印證著女性們嘗試擺脫「該有的樣子」 。
參考資料:
1. Abate, M. A. (2009). Tomboys: A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 Halberstam, J. (2019). Female Masculin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3. Mettler, L. G. (2012). Tomboy styl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fashion. New York: Rizzoli.
4. Simmons, R. (2010). The curse of the good girl: Raising authentic girls with courage and confide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5. Wardy, M. A. (2014). Redefining girly: How parents can fight the stereotyping and sexualizing of girlhood, from birth to tween. 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
6. Marisa Meltzer:〈Where Have All the Tomboys Gone?〉
7. Elizabeth King:〈A Short History of the Tomboy〉
8. 洛楓:《游離色相 : 香港電影的女扮男裝》(香港 : 三聯書店,2016年)。
同場加映
DESIGN: CONI.L/HOKK FABRICA
19 June 2019,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f Long ReadLGBTQIATime CapsuleTom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