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Vacancy呈獻彭可個展“比屋片羽”。在展出的一系列攝影作品中,彭可拓展了她對城市經驗與圖像生產的長期探索,借由以視覺為主導的實踐揭示了公共空間中的支持系統結構,進而為她作品中的主體提供了潛在能動性。展覽還包括裝置作品和應用了手工玻璃花窗工藝的攝影作品,透過物體的本質性來回應藝術家在攝影實踐中所探討的主題。
在中國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彭可的作品展現了都市空間中的視覺體驗,意在捕捉繁雜生動的城市裡的和諧瞬間。公園或游樂場等公共空間雖不易引人注意,但它們往往是城市中不同群體交流聚集的場域,對維繫日常的生活結構有著重要作用。當我們依賴於城市中作為實用工具的基礎設施時,常常會忽略它們作為“物”的本質;而在彭可的作品中,它們成為了敘事的主體。藝術家通過捕捉高度感知的瞬間對普遍視覺經驗加以解析和轉寫。無論是藝術家工作室、商品陳列窗還是城市基礎建設都成為彭可用來闡釋勞動結構的范例,她將生產活動的一端(勞動)與另一端(商品)並置,從而反觀被忽視的系統性運作過程。
《(消失的)海豚》(2019-2021)是此次展出的六幅以玻璃花窗工藝裝裱的作品之一。在此作品中,公園裡被修剪成海洋動物的園林景觀和遠景中的高層大廈被置於同一視覺平面上;玻璃花窗框上的線條圖案與攝影圖像中的形態產生了某種視覺上的干預與延異。照片中的綠植失去了原本的裝飾性功能,反之突顯了它在城市生活中作為行為體(actant)的角色。玻璃花窗在空間上將彭可的二維作品中反復出現的網狀圖形實體化;花窗的金屬結構既為平面圖像設置了空間上的物理障礙,其鏤空的特質又保持了視覺上的開放性。彭可對支持系統的可見性探究持續地以隱喻的形式展現:在《上海小豬電車》(2021)中,用來支撐玩具車的透明塑料繩及模塊指涉一個消費系統中被刻意隱去、實則至關重要的支持元素;裝置作品《機械的團結》(2021)同樣延續了模擬自然元素及轉換物體功能性的切入方式。藝術家工作室內的一扇門被改造成一張桌子,加以四條柱狀桌腿支撐,每條桌腿上裝有環形水泥裝飾和水晶蜻蜓,桌腳下各鋪著一小片手工織制的草坪。通過挪用工作室中的實用物品,彭可省思了創作空間中的生產機制。存放在人造空間中的物品代表的是一種在日常凝視下對現實的再現;而在彭可的作品中,物品暫時從它們的原始語境中被剝離懸置,著重於它們作為“物”的本體性以及在城市系統中的能動性。
在她的視覺實踐中,彭可意圖探討普遍性與個殊性的關系,引導觀者反思自身觀看與體驗現今居住系統的方式。正如Boris Groys所寫:“藝術家有著對個別事物和它們可見性的責任。”此次展覽的核心正是藝術家承擔起的將城市系統中隱藏元素變得可見的責任。這些圖像記錄了彭可在拍攝瞬間的感受,構建了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無限延伸的視覺領域,將觀者引入圖像的正念瞬間。這些作品訴諸語域開放而生動的視角,強調我們與城市的共生關系。
彭可 199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成長於深圳,現工作、生活於上海和洛杉磯。過往個展包括:“廣場戀愛症”,廈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2019;“脫離速度”,連州攝影博物館,連州,2018;“接踵而過”,Gallery Vacancy,上海,2018;及“親密審訊”,Salt Projects,北京,2018。過往群展包括:廣州空港雙年展:極限混合,廣州;北京畫廊周“新勢力”單元,北京;Format Festival,德比;第三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北京。曾獲瑪格南基金會和中參館的Abigail Cohen紀實攝影學術基金,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哈內姆勒新銳攝影獎;並入圍華宇青年獎,提名荷蘭阿姆斯特丹Foam攝影博物館Paul Huf Award和集美·阿爾勒發現獎。
彭可:比屋片羽
Peng Ke: Grand City and Serendipitous Trésor
📆 即日起至2021年7月3日
📍 Gallery Vacancy(上海市黃浦區四川中路660號5樓)
🕐 週二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週日及週一僅供預約,公眾假期不對外開放)
#HFHAPPENINGS|Brilliant Things To Do In Asia. 走進亞洲各地有趣的展覽和活動
#彭可 #Galleryvacancy
16 June 2021, 12:00 AM
HOKK 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More: HF HAPPENINGS